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20:58
吴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晋西挠褶带内,勘探面积92.97km2,初步计算致密砂岩气地质储量为76.2×108m3。近年来对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研究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的物性刻画、成藏的主控因素等认识不清、研究区主要储层中气、水、干层分布的描述尚未开展,导致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工作无法取得突破。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区内测井资料整合、岩心观察、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露头剖面观察,系统认识了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进行的主要工作有:(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通过测井识别地层旋回,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识别;(2)以刻画主要储层为中心,通过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储层物性计算方法,刻画储层物性分布特征;(3)对烃源岩、盖层、地层压力、构造条件,运移动力等成藏地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厘定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最主要地质因素;(4)通过建立测井解释图版,建立吴堡地区气层、气水层、含气(水)层和干层的定量判断依据,运用阿尔奇公式预测吴堡地区储层含气饱和度,并结合测井解释图版划分气、水、干层;(5)最后对储层气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吴...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1.2.2 成藏模式与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测井地质学发展现状
1.2.4 吴堡地区地质特征认识及勘探开发现状
1.2.5 吴堡地区勘探存在问题及挑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和地层概况
2.1 区域沉积构造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史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精细层序识别
2.2.1 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本原则
2.2.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和微相特征
3.1 沉积特征及微相划分
3.1.1 沉积相标志分析
3.1.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 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
3.3 主要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致密储层特征和有效储层识别
4.1 致密储层定义
4.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4.2.1 致密储层岩石学和微观结构特征
4.2.2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3 储层的测井特征分析
4.3.1 储层测井解释
4.3.2 储层测井参数分布特征
4.3.3 储层物性平面特征
4.4 储层分类及有效储层区域识别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影响因素
5.1 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岩条件
5.2 致密气成藏的保存条件
5.2.1 盖层对致密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5.2.2 现今构造条件对致密气富集的影响
5.2.3 地层水特征
5.3 致密气成藏的储层条件
第六章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
6.1 成藏期次与成岩耦合
6.2 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运移动力特征
6.3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与致密气运移模式
6.3.1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
6.3.2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运移模式
第七章 吴堡地区主要储层天然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模式
7.1 盒8段和山2段天然气分布特征
7.1.1 气水层识别
7.1.2 典型井重点储层段气水层识别
7.1.3 气水层分布剖面特征
7.1.4 气水层平面分布及其与优势储层关系
7.2 上古生界成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勘探领域[J]. 魏国齐,杨威,谢武仁,金惠,苏楠,孙爱,沈珏红,郝翠果. 石油学报. 2018(12)
[2]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本溪组—石盒子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J]. 魏钦廉,米慧慧,彭丽娜,赖生华,肖玲. 天然气工业. 2015(12)
[3]苏里格气田致密气下限重新认识[J]. 杨小明,石玉江,张海涛,钟晓勤. 测井技术. 2014(03)
[4]岩石学组成及其成岩演化过程对致密砂岩储集质量与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天然气储层为例[J]. 罗静兰,刘新社,付晓燕,李杪,康锐,贾亚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5)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周进松,王念喜,赵谦平,林桂芳,银晓,高飞,魏虎,韩小琴.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02)
[6]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本溪组—太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张广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5)
[7]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及物源分析[J]. 乔建新,邓辉,刘池洋,赵红格,王海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8]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J]. 赵靖舟,白玉彬,曹青,耳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06)
[9]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田成藏模式[J]. 赵靖舟,付金华,姚泾利,刘新社,王宏娥,曹青,王晓梅,马艳萍,凡元芳. 石油学报. 2012(S1)
[10]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 陈全红,李文厚,胡孝林,李克永,庞军刚,郭艳琴. 地质学报. 2012(07)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研究[D]. 郭德运.西北大学 2009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成岩演化分析[D]. 刘小洪.西北大学 2008
[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陈全红.西北大学 2007
[4]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 付锁堂.成都理工大学 2004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 付金华.西北大学 2004
[6]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D]. 党犇.西北大学 2003
[7]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 魏红红.西北大学 2002
[8]鄂尔多斯中东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深盆气储层研究[D]. 姜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本文编号:353129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1.2.2 成藏模式与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测井地质学发展现状
1.2.4 吴堡地区地质特征认识及勘探开发现状
1.2.5 吴堡地区勘探存在问题及挑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和地层概况
2.1 区域沉积构造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史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精细层序识别
2.2.1 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本原则
2.2.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和微相特征
3.1 沉积特征及微相划分
3.1.1 沉积相标志分析
3.1.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 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
3.3 主要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致密储层特征和有效储层识别
4.1 致密储层定义
4.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4.2.1 致密储层岩石学和微观结构特征
4.2.2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3 储层的测井特征分析
4.3.1 储层测井解释
4.3.2 储层测井参数分布特征
4.3.3 储层物性平面特征
4.4 储层分类及有效储层区域识别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影响因素
5.1 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岩条件
5.2 致密气成藏的保存条件
5.2.1 盖层对致密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5.2.2 现今构造条件对致密气富集的影响
5.2.3 地层水特征
5.3 致密气成藏的储层条件
第六章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
6.1 成藏期次与成岩耦合
6.2 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运移动力特征
6.3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与致密气运移模式
6.3.1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
6.3.2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运移模式
第七章 吴堡地区主要储层天然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模式
7.1 盒8段和山2段天然气分布特征
7.1.1 气水层识别
7.1.2 典型井重点储层段气水层识别
7.1.3 气水层分布剖面特征
7.1.4 气水层平面分布及其与优势储层关系
7.2 上古生界成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模式与勘探领域[J]. 魏国齐,杨威,谢武仁,金惠,苏楠,孙爱,沈珏红,郝翠果. 石油学报. 2018(12)
[2]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本溪组—石盒子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J]. 魏钦廉,米慧慧,彭丽娜,赖生华,肖玲. 天然气工业. 2015(12)
[3]苏里格气田致密气下限重新认识[J]. 杨小明,石玉江,张海涛,钟晓勤. 测井技术. 2014(03)
[4]岩石学组成及其成岩演化过程对致密砂岩储集质量与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天然气储层为例[J]. 罗静兰,刘新社,付晓燕,李杪,康锐,贾亚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5)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周进松,王念喜,赵谦平,林桂芳,银晓,高飞,魏虎,韩小琴.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02)
[6]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本溪组—太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张广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5)
[7]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及物源分析[J]. 乔建新,邓辉,刘池洋,赵红格,王海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8]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J]. 赵靖舟,白玉彬,曹青,耳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06)
[9]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田成藏模式[J]. 赵靖舟,付金华,姚泾利,刘新社,王宏娥,曹青,王晓梅,马艳萍,凡元芳. 石油学报. 2012(S1)
[10]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 陈全红,李文厚,胡孝林,李克永,庞军刚,郭艳琴. 地质学报. 2012(07)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研究[D]. 郭德运.西北大学 2009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成岩演化分析[D]. 刘小洪.西北大学 2008
[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陈全红.西北大学 2007
[4]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 付锁堂.成都理工大学 2004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 付金华.西北大学 2004
[6]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D]. 党犇.西北大学 2003
[7]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 魏红红.西北大学 2002
[8]鄂尔多斯中东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深盆气储层研究[D]. 姜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本文编号:3531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3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