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汉-元初什刹海沉积物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剖面为例

发布时间:2017-07-20 18:28

  本文关键词:西汉-元初什刹海沉积物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以小石碑胡同工地西壁南剖面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什刹海 环境变迁 植物硅酸体


【摘要】:通过对什刹海北岸植硅体进行分类,并运用植硅体示暖指数分析、对应分析的方法,恢复了北京什刹海地区从西汉-元初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西汉至元初什刹海气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I期:西汉晚期-唐早期(1980a.B.P-1295a.B.P)总体为冷期,其中西汉晚期-东汉早中期(1980a.B.P-1820a.B.P)、东晋早期-唐早期(1680a.B.P-1295a.B.P)为凉温气候,东汉晚期-东晋早期1820a.B.P-1680a.B.P为剖面最寒冷时期。II期:唐早期-元初(1295a.B.P-580a.B.P)为暖期,气温整体较温暖,内部有小的波动。剖面中芦苇扇型植硅体、硅藻和海绵骨针的出现印证了什刹海低湿地的微环境。另外,什刹海剖面发现的水稻扇型植硅体,为单一依靠历史文献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
【作者单位】: 首都博物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什刹海 环境变迁 植物硅酸体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202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3BAK08B02)资助
【分类号】:Q914
【正文快照】: 全新世以来北京地区永定河留下了多条古河道,作为其中之一的古高梁河故道,在历史时期经过人类活动的不断改造。尤其什刹海地区是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区域,对这一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加深对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过程中人类活动所起作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厚东;李荣华;吕厚远;;植物中的硅酸体[J];生物学通报;1992年10期

2 李荣华;;植物硅酸体[J];植物杂志;1992年04期

3 吕厚东,李荣华,高爱萍,吕厚远;植物硅酸体在医学中的应用[J];自然杂志;1993年05期

4 吕厚东,李荣华,衣美英,王永吉,吴乃琴;45种植物硅酸体形态的观察[J];中药材;1995年12期

5 陈昌斌,倪兵,徐寿彭,马庆海;凤尾竹硅酸体形态及其发生初探[J];植物研究;2003年04期

6 吕厚远;;植物中有宝石——漫谈植物硅酸体[J];化石;1990年01期

7 王永吉,吕厚远,吕海滨,谭德睿,黄龙;我国古代铸范、红烧土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2年04期

8 谭德睿;黄龙;王永吉;吕厚远;吕海滨;;植物硅酸体及其在古代青铜器陶范制造中的应用[J];考古;1993年05期

9 王永吉,吕厚远,衡平;植物硅酸体的分析方法[J];植物学报;1994年10期

10 初敬华;植物体内的硅及硅酸体[J];生物学教学;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56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6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