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南岭地壳形成演化之谜
本文关键词:揭开南岭地壳形成演化之谜
更多相关文章: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南岭 形成演化 俯冲的第二岩浆带
【摘要】: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和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确定了南岭中上地壳存在独立的构造单元,它具有低密度性质,反映区域规模的大花岗岩基。南岭中上地壳的构造单元位于北纬24°~26°,东经100°~116°,深达22 km左右。深度22 km以下南岭地壳低密度带与武夷低密度带连通为武夷—云开构造带。南岭最终形成与100 Ma以前特提斯洋俯冲和亚欧板块与加里曼丹地体的陆岛碰撞直接有关。同期发生的区域规模的燕山晚期南岭花岗岩基对应特提斯洋向华南俯冲的第二岩浆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这个陆岛俯冲碰撞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岩石学的直接证据证实。
【作者单位】: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南岭 形成演化 俯冲的第二岩浆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4111)的成果~~
【分类号】:P313
【正文快照】: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华南的大地构造分区包括扬子克拉通、华夏克拉通及它们之间的造山带,中—新生代西太平洋向北西俯冲是造成华南广泛褶皱变形和岩浆作用的主要根源(程裕祺,1994;徐先兵等,2009)。南岭只是华夏克拉通中的一个小区域,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北纬25°线东西走向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朝吉;周肇武;张恒磊;刘天佑;;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在尕林格Ⅱ矿群深部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1期
2 李长波;王良书;孙斌;;松辽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3 朱桂芝,祝意青,唐文,程宏宾;河西地区重力动态变化的二维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1期
4 宋双;刘天佑;苏俊青;;重磁小波多尺度分解及在火山岩识别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5 王国征;;小波多尺度分解在朵谷岩体解释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2014年S1期
6 郭树松;刘芳;祝意青;;小波多尺度分解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4期
7 黄显高,徐健学,何岱海,夏军利,吕泽均;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算法实现混沌系统的噪声减缩[J];物理学报;1999年10期
8 张会战;方剑;张子占;;小波分析在重力界面反演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侯遵泽;杨文采;于常青;;华北克拉通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与地质含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7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遵泽;贾民育;;重力时变的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汪洋;;应用小波多尺度分解与遗传算法联合进行势场反演[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朱立新;刘大佑;;小波多尺度分解在重磁反演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本文编号:574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7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