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贵州南沱冰期海洋磷的地球化学

发布时间:2017-08-04 18:16

  本文关键词:贵州南沱冰期海洋磷的地球化学


  更多相关文章: 南沱冰期 元素地球化学 模拟实验 贵州


【摘要】:磷是海洋初级生产力最重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同时对有机质的埋藏及大气-海洋系统氧化还原状况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大陆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因此,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磷的地球化学循环不仅反映了大陆风化作用的变化,而且对当时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大气氧的演化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研究表明,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时期,海洋中溶解态磷酸盐的浓度很高,高于除新生代以外的其它地质历史时期。而在“雪球地球”事件之后的陡山沱期发生了全球性成磷事件,沉积、富集了大规模的海相磷块岩,形成了很多大型乃至超大型的磷矿床。同时,新元古代又是地球历史上大气氧浓度显著增加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根据传统的“雪球地球”观点,南沱冰期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完全被冰覆盖,此时地表水文循环和化学风化作用停止,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南沱冰期海水磷浓度较高的原因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贵州省,选取从浅水台地相、大陆斜坡相到盆地相的贵州遵义六井、剑河五河、从江黎家坡、天柱大河边四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从这几个地区的沉积学、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来探讨贵州南沱冰期磷的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并且设计模拟实验,在氧气浓度和温度均较高的条件下研究南沱冰期海水中磷酸盐在缺氧含铁海水逐渐氧化过程中的转化情况,试图推断冰期后大气氧浓度及温度升高的环境下溶解态海洋磷的归宿。论文主要获得的认识如下:研究区的剖面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南沱组主要的岩石组成为冰碛砾岩,剖面中也含有夹层数不等的泥质细粒沉积岩,杂砾岩中含大量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剖面也常见层理构造,因此推测南沱冰期可能存在气候的冷暖波动,有流动水体作为搬运岩石的介质。通过对新鲜南沱组杂砾岩中细碎屑组分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几个研究区杂砾岩的物源较为一致,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岩石细粒碎屑组分计算得出的化学蚀变指数(CIA)数值变化范围较大,指示了南沱冰期化学风化强度的改变,从而间接反映了地表温度的变化。而杂砾岩的CIA值与P2O5/Al2O3值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南沱冰期有程度不等的化学风化作用,冰下化学风化作用中释放的磷可能是冰期海洋磷的重要来源。研究岩石细碎屑组分中的铁组分用以判别海水氧化还原状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相区绝大多数杂砾岩中游离态氧化铁与全铁的比值均大于0.38,且南沱组岩石中所含黄铁矿的含量极少,表明南沱冰期海水呈缺氧含铁的还原状态。与游离态氧化铁结合的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台地相的遵义六井剖面显示出明显的中稀土富集特征,与典型的海水稀土配分曲线明显不同,与缺氧含铁的海水稀土组成类似。而属于大陆斜坡相的五河剖面和盆地相的天柱大河边剖面则呈现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反映了缺氧条件下浅水(台地相)沉积物中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的优先释放,在深水(斜坡相和盆地相)富集的特点,再次印证了南沱冰期海水为缺氧含铁的条件。大河边剖面样品中显Ce正异常,表明盆地相比其它沉积相区的沉积环境更为还原。大部分地区缺氧含铁的海洋环境是南沱冰期海水中磷富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揭示南沱冰期海水中磷的赋存状态,作者进行了南沱组红色杂砾岩中铁结合态磷的分析。岩石中碎屑态磷的含量较少,而铁结合态磷占总磷的比例很大,反映海水中的磷主要是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携带溶解氧的流水进入海洋后,海水中的Fe~(2+)氧化为Fe~(3+),溶解态磷吸附或共沉淀于(氢)氧化铁之上形成了铁结合态磷。人工配制的南沱冰期海水在氧浓度及温度较高的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pH、Eh值逐渐增高,海水逐渐从还原状态变成为氧化状态,且氧化程度越来越高,Fe~(2+)也随之被氧化为Fe~(3+),海水中溶解态磷从海水中移除,吸附于高活性铁或与氢氧化铁形成共沉淀。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南沱冰期总的气候特点及近年来南极地区的重要发现,得出如下认识:1.贵州南沱冰期存在着气候的冷暖波动和冰下风化作用,冰下化学风化作用是这个时期陆地上的磷进入海洋的主要机制;2.南沱冰期海洋整体处于缺氧含铁环境,反映此时大气氧浓度远未达到现代的水平,而这又为冰下化学风化产生的磷大量进入海洋以及在海洋中的富集提供了环境保障。
【关键词】:南沱冰期 元素地球化学 模拟实验 贵州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6.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研究工作概况13-15
  • 1.3.1 研究方法及内容13-14
  • 1.3.2 论文完成工作量14-15
  • 第2章 地质特征15-25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15
  • 2.2 区域古地理环境15-17
  • 2.3 研究区南沱组剖面特征17-19
  • 2.4 岩石学特征19-25
  • 2.4.1 野外岩石观察19-22
  • 2.4.2 镜下岩石观察22-25
  • 第3章 南沱组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25-40
  • 3.1 取样及分析方法25
  • 3.2 南沱组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25-35
  • 3.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25-27
  • 3.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27-32
  • 3.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2-35
  • 3.3 磷迁移富集机制初探35-40
  • 3.3.1 化学蚀变指数(CIA)的分析35-36
  • 3.3.2 磷的化学风化作用36-38
  • 3.3.3 冰下风化作用和冰下搬运作用38-39
  • 3.3.4 磷的富集39-40
  • 第4章 南沱冰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及磷的地球化学40-57
  • 4.1 南沱冰期海水的氧化还原特征40-46
  • 4.1.1 岩石及沉积物中铁组分反映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40
  • 4.1.2 提取游离态氧化铁实验的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40-42
  • 4.1.3 测量全铁含量的实验42-43
  •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43-46
  • 4.2 游离态氧化铁的稀土元素特征46-52
  •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46-47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47-52
  • 4.3 南沱冰期铁结合态磷的形成机制初探52-57
  • 4.3.1 提取铁结合态磷实验的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52-54
  • 4.3.2 测量总磷含量的实验54-55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55-57
  • 第5章 南沱冰期海水充氧后磷的迁移模拟实验57-67
  • 5.1 模拟实验背景57
  • 5.2 实验仪器和试剂57-58
  • 5.3 实验步骤58-59
  • 5.4 实验现象59-63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63-67
  • 第6章 结论67-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7
  • 附录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瑞东,王世杰,董丽敏,姜立君,张卫华,高慧;上扬子区震旦纪南沱冰期后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1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晨时;贵州南沱冰期海洋磷的地球化学[D];贵州大学;2016年

2 程小兵;南沱河堤下采煤危害预测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3 熊国庆;湘西—黔东地区震旦纪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620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20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