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下水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相介质 Biot方程 地震动参数 土层地震反应 有限差分 交错网格
【摘要】:场地条件对震害以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工程抗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场地条件之一,已经被震害调查结果证明对烈度和地震动参数有重要影响。由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应视为两相介质,对其模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地下水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比了几种现有的两相介质波动模型,并将Biot模型引入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给出了一种可以考虑两相介质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利用响V!三维台阵的记录进行了对比验证。利用本文的分析程序,分别计算了地下水的存在和地下水埋深对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阐述了地下水对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两相介质波动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4种两相介质波动模型,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2、基于Biot两相介质波动方程,利用交错网格差分方法对Biot波动方程进行了离散,导出了数值模拟需要的差分格式,并编写了用于计算两相介质土层地震反应的程序。利用该程序计算了响V!台阵3#测井的土层地震反应,通过与实际强震记录的对比,验证了该程序的合理性。3、利用本文计算程序,分别计算分析了地下水存在和地下水埋深对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两相介质 Biot方程 地震动参数 土层地震反应 有限差分 交错网格
【学位授予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地下水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现状10-12
- 1.3 两相介质波动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12-24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24
- 1.5 本文章节安排24-27
- 第二章 Biot两相介质波动理论27-40
- 2.1 Biot两相介质波动方程27-36
- 2.2 关于两相介质的纵波和横波波速问题36-37
- 2.3 波动方程中质量系数和弹性参数表示37-39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39-40
- 第三章 Biot两相波动的有限差分算法40-50
- 3.1 引言40
- 3.2 有限差分法简介40-42
- 3.3 Biot模型的速度—应力波动方程42-45
- 3.4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格式45-50
- 第四章 含地下水土层地震反应数值分析方法及程序50-66
- 4.1 引言50
- 4.2 模型建立50-52
- 4.3 计算方法52-55
- 4.4 计算实例55-64
- 4.5 本章小结和讨论64-66
- 第五章 地下水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66-87
- 5.1 引言66
- 5.2 计算参数的选取66-68
- 5.3 地下水存在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分析68-78
- 5.4 地下水存在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分析78-85
- 5.5 本章小结和讨论85-87
- 第六章 地下水埋深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87-99
- 6.1 引言87
- 6.2 计算参数的选取87-91
- 6.3 地下水埋深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分析91-94
- 6.4 地下水埋深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分析94-98
- 6.5 本章小结和讨论98-99
- 第七章 结语99-101
- 7.1 主要研究工作99-100
- 7.2 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100-101
- 参考文献101-111
- 致谢111-113
- 作者简介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兴,杨伟林,严新育;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场地地震动参数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崔江余,杨伟毅;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3期
3 陈时军,谢秉安,陶九庆,何钧,王华林,贾荣光,刘西林;山东移动通讯枢纽工程场址的地震环境与地震动参数确定[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2期
4 李爽;谢礼立;郝敏;;地震动参数及结构整体破坏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姜慧;余演波;王立新;;澳门地区建筑物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2期
6 李丽梅;刘建达;黄永林;;核电厂扩建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校核研究(英文)[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7 刘仁凤;陈方颖;吴明大;;采用二维场地模型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实例及有关问题的建议[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8 崔臻;盛谦;刘加进;冷先伦;;高山峡谷地区洞室群工程区域地下地震动参数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9 陈国兴;战吉艳;刘建达;李小军;;远场大地震作用下深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10 杨向东,乔森,安晓文;高速公路大桥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以澜沧江大桥为例[J];地震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崇绍;;兰州市区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秀英;刘素英;;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渤海蓬莱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防标准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雪亮;;小浪底水库大坝的设计地震动参数[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5 陈鲲;高孟潭;;地震动参数区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吴鹏;周克森;;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大厦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7 刘建达;高俊锁;董卫国;;岩土工程中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永林;董卫国;;01版不同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的异同与协调[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鄢家全;;三峡工程三斗坪坝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研究[A];三峡工程坝址区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文集(上册)[C];1992年
10 李自红;;太原地区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几种值的合理性比较[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水北调西线设计副总工程师 杨维九;抗震设计 水工建筑物的生命[N];黄河报;2008年
2 王静;川甘陕部分地区修订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科学先进实用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陕西日报;2001年
4 记者 蒋建科;建筑物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N];人民日报;2001年
5 ;防震高科技 地产新机遇[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6 吕佳琪;变“理论抗震”为实际抗震[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7 徐建华;打造一个安全的家[N];中国质量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茜;国务院要求各地重视农村民房抗灾能力建设[N];中华建筑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温卫平;主余震地震动参数特征及损伤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吕红山;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灾害风险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宋晋东;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用地震动参数及单台地震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银亮;仪器地震烈度与砌体房屋震害相关性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孙译;油气管线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3 常晁瑜;地下水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
4 李亮;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席远;基于现行规范场地划分标准的地震动参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冯志仁;鲁能宝清发电厂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鹏;邯郸市城区地震动参数及区划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8 盛志强;窄河谷城镇的地震动参数小区划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3年
9 窦海岳;山东地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10 王小令;基于GIS的黑龙江省设计地震动参数查询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622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2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