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约束反演在微地震插值与成像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稀疏约束反演在微地震插值与成像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稀疏约束 压缩感知 微地震数据插值 层析成像
【摘要】:任何先验信息的应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最终的反演效果。自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以来,模型稀疏或者在变换域中稀疏的先验条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学的各个领域中。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一、论文从模型稀疏化的角度,利用样条插值和曲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井中微地震数据进行道间数据加密并成像,并对常用稀疏基函数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通常需要水力压裂的手段来改造储层。在储层改造的同时,需进行井下微地震监测来刻画在压裂过程中储层改造的情况,除了微地震事件定位以外,也可以通过微地震事件,或者射孔事件作为震源来刻画裂缝区域。但由于成本等原因限制,在井中布设的检波器数量通常只有几个到十几个。这样,偏移孔径和道间距就成为了一对矛盾变量。过大的道间距会导致空间采样不够,致使在对低速区进行偏移成像时产生空间假频。为消除假频现象,需要对空间欠采样的数据进行内插。本节首先对地震插值的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总结,并分析说明了这些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地震插值方法主要分为四类:基于数学变换和信号分析的,基于预测滤波的,基于波动方程的以及基于秩减小的。这些方法直接应用到微地震数据插值上,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目前基于曲波变换(Curvelet Transform)稀疏约束的地震道插值方法(即压缩感知)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井下微地震监测数据,由于检波器数过少,其在时间上的采样点数要远远大于检波器数,在这种情况下曲波基函数在一定尺度下所能取到的方向信息是有限的,致使其基函数各向异性特征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插值效果不好。为解决该问题,提出结合样条插值的基于曲波变换稀疏约束地震道插值方法。对于井下微地震监测数据,首先利用样条插值方法对每道数据的特定震相到达时间进行插值,在达到曲波基函数可以取到的方向后,比如水平方向,此时曲波基函数可以更稀疏的表示微地震数据体,然后再进行基于曲波变换稀疏约束的道间插值,并进行方向滤波,即可以达到较好的插值效果。基于一个井下微地震监测合成数据进行了测试,与数据加密前的地震偏移成像结果对比,内插之后数据偏移成像中的假频得到了压制。最后,本节对实际数据也进行了通过Kirchhoff偏移成像的定位方法进行插值后成像,也可以看到定位效果得到了提高。二、在二维变网格跨孔成像中,从模型稀疏化的角度,分别用小波变换等对模型稀疏化,采取类似与第一部分的稀疏约束反演方法进行层析成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与普通二阶吉洪诺夫正则化相比,模型稀疏化后,对于特定形状异常体效果较好。在地下异常正上方有障碍物的情况时,只能通过改变观测方式,来实现地下异常体的探测。震源检波器位置分布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像结果的可信度。把震源与检波器放到井中,与在空间位置的一侧激发与接收相比,极大的拓展了观测范围,进而得到较为可靠的成像结果。
【关键词】:稀疏约束 压缩感知 微地震数据插值 层析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文章研究内容、创新点及论文结构13-15
- 第2章 井中微地震监测数据插值并成像15-37
- 2.1 基于数学变换稀疏约束插值的基本原理15-20
- 2.2 常用稀疏基函数插值20-24
- 2.3 结合Curvelet变换与样条插值的微地震道插值方法24-30
- 2.3.1 样条插值原理25-26
- 2.3.2 理论模型分析26-30
- 2.4 插值前后成像效果对比30-37
- 第3章 基于稀疏约束的跨孔成像37-43
- 3.1 基本原理及问题的提出37
- 3.2 走时的求取和问题的建立37-40
- 3.3 层析成像的结果40-43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43-4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4-45
- 参考文献45-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2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3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4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5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6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7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8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9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10 胡庆春;孟米;;基于大井距油气田的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3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3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毛小波;基于PTP的多节点微地震数据懫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田厚强;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33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