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油页岩有机岩相特征及其富集特性
本文关键词:桦甸油页岩有机岩相特征及其富集特性
【摘要】:为了研究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结合特性对有机质分离富集的影响,利用薄片透射光、反射单偏光、反射荧光等煤岩学研究手段研究桦甸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利用两种密度分离手段研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解离特性。结果表明,桦甸油页岩有机质的变质程度较低,有机显微组分以沥青质体为主,占85.8%,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有机质与矿物结合紧密,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密度分离方法对有机质与矿物质分离效果有限;浮沉实验小于1.40 g/cm3密度级样品的热解失重量及失重速率均低于较高密度级产物,这与颗粒状镜质组、惰质组与矿物质结合程度相对较差,在较低密度级产物中富集有关。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煤化工研究分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桦甸油页岩 矿物沥青基质 分离富集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2014CB744302)项目资助~~
【分类号】:P618.12
【正文快照】: Received:2015-09-15;Revised:2015-11-26.中国的能源现状是“富煤、贫油、少气”,油页岩是石油的有益补充,利用油页岩热解提油替代石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中国的油页岩储量丰富,油页岩品质总体上为中等偏好[2]。页岩油的产率和品质与油页岩中有机质的种类、含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令文;桦甸不同密度级油页岩理化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祖发,肖贤明,傅家谟,R.W.T.Wilkins;中国典型煤的激光显微荧光特征及R-I-VR_o相关模式图的建立[J];沉积学报;1999年S1期
2 姚素平,张景荣,金奎励;用显微荧光和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显微组分的热演化规律[J];沉积学报;1996年03期
3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我国聚煤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与成烃模式[J];沉积学报;1996年S1期
4 郝石生;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5 李佩珍,张学军,黄蓉,陆现彩;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描述及研究[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6 李新景,丛德茂,金珂,卢松年;大民屯凹陷高蜡原油的正构烷烃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8年03期
7 黄擎宇,王淑芝;荧光在干酪根类型划分中的应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陈建平,黄第藩;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成烃潜力探讨[J];地球化学;1997年06期
9 陈建平,黄第藩,李晋超,秦勇,朱兴珊;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J];地球化学;1999年04期
10 刘祖发,肖贤明,傅家谟,刘德汉,申家贵;海相镜质体反射率用作早古生代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研究[J];地球化学;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建宇;新疆北部主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2 黄保家;莺琼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3 肖中尧;哈得4油田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4 杨家静;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5 宋建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6 郭汝泰;东营北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7 杨琛;煤中干酪根的非均质性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行为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刘中云;临南洼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9 张敏;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源及含油气系统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10 陈建军;酒西坳陷的生烃条件与油气源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全有;煤成烃热模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1年
2 李宗亮;合肥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其热演化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石彬;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莉,刘招君,荆惠林,张海龙,张建;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朱莉娜;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铬、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3 柏静儒;豆海强;孙佰仲;王擎;李少华;孙键;;油页岩及半焦混合燃烧的燃尽特性[J];动力工程;2007年05期
4 郑刘根;刘桂建;齐翠翠;张莹;陈怡伟;;淮北煤田煤中汞的赋存状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Stephen A. Holditch ,徐合献;非常规油气藏在未来油气行业中日益增强的作用[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3期
6 崔凤英,李莉;微波场的温度测量[J];工业计量;2002年05期
7 梁杰;娄元娥;席建奋;孙家亮;;褐煤地下气化过程中铅和砷的迁移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11期
8 刘晶,陆晓华,郭欣,郑楚光;煤中痕量砷和汞的形态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9 宋绍军,楚湘涛,郭真,靳克;吉林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开发利用展望[J];吉林地质;2005年01期
10 张占存;;煤的吸附特征及煤中孔隙的分布规律[J];煤矿安全;2006年09期
本文编号:646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4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