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断裂带后山断裂中段茂汶—汶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30 05:01

  本文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后山断裂中段茂汶—汶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茂汶—汶川断裂 阶地 构造变形 活动性


【摘要】: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界,是构造活动较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和较稳定的川滇块体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呈NE-SW向展布,构造位置非常重要。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大地震使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都产生了地表破裂,但后山断裂没有产生地表破裂。说明了前两条断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裂,但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后山断裂的活动性。本论文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初步分析茂汶—汶川断裂区域岷江主要发育五级阶地。其中T1、T2较连续,T3、T4、T5不连续分布。结合前人工作和本文测定的年代数据,讨论了阶地的形成年龄,将T1~T5阶地年龄分别限定为3~10ka、20ka、40~45ka、50~60ka、80ka。对汶川地震沿后山断裂是否产生地表破裂进行了调查,发现沿后山断裂没有产生地表破裂。对区域内典型构造变形点和横跨断裂的阶地、冲沟等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卫星影像地貌解译,差分GPS测量等工作,我们发现:(1)岷江T3、T4阶地中出露断裂剖面,T3阶地顶部的砂砾石层被断错;(2)区域内发育的T3~T5三级高阶地均被断裂位错,阶地面上发育20~25m的断层陡坎,同时被右旋位错30~40m;(3)T1、T2两级低阶地出露地层完整连续,没有断裂位错现象,阶地面平整,没有发育断裂陡坎,也没有被水平位错。据此,我们认为茂汶—汶川断裂在T3阶地(40~45ka)形成后、T2阶地(20ka)形成前有过活动,而在T2阶地形成以来没有活动。对该断裂带晚第四纪T2阶地形成之前的滑动速率进行了测定,断裂右旋滑动速率在T5阶地形成后到T2阶地形成时为1.7±0.1mm/a,在T3阶地形成后到T2阶地形成时约为1.8±0.4mm/a;而逆冲速率在T3阶地形成后到T2阶地形成时约为1.1±0.3mm/a。本文也对茂汶—汶川断裂两端的构造及断裂内部的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茂县盆地和汶川县盆地两个阶区为界将茂汶—汶川断裂初步划分为三段,分别为茂县以北段、茂县—汶川段和汶川以南段。后山断裂茂汶—汶川断裂活动性较前山和中央断裂要老,进一步印证了龙门山构造带前展式的构造动力模式。中下地壳流模型应该更适合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构造成因。后山断裂向下延伸入中下地壳流的位置可能更靠近川西高原而远离四川盆地,所接受的应力积累较小,不足以触发断裂的活动,故后山断裂现今已不再活动,其活动能力已被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所替代。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1、阶地年龄的问题,年龄数据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采集的测年样品和采用的测年方法,当前普遍认为14C测年数据较为准确,如果能采集到足够有代表性的碳样,其结果会较为可靠;2、与断裂滑动速率的确定有关的后期人为或侵蚀对地形的改造影响很大,这造成了滑动速率结果误差较大。3、本论文主要依靠地质地貌调查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后山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由于龙门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复杂,如果要更确凿的证据,则需要地球物理、地震剖面、钻探、古地震、GPS等多方面研究的支持。
【关键词】:茂汶—汶川断裂 阶地 构造变形 活动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2.3;P31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前言10-15
  • 1 龙门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现状与相关问题10-12
  • 2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12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3-15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貌概况15-18
  • 第三章 对汶川地震沿后山断裂地表破裂的认识18-26
  • 1 草坡乡漳排村18-19
  • 2 草坡乡足湾村马岭山19-20
  • 3 汶川绵哛乡高东山村20-21
  • 4 汶川岭岗21-23
  • 5 茂县石鼓乡壳壳村23-24
  • 6 茂县甘青村24-26
  • 第四章 区域的阶地发育特征及其年龄26-35
  • 1 区域的阶地发育特征26-29
  • 2 区域的阶地年龄29-35
  • 第五章 断裂活动性的调查与分析35-48
  • 1 断裂的分段35-36
  • 2 阶地及冲沟等构造变形调查36-48
  • 2.1 茂县以北36-38
  • 2.2 茂县-汶川段38-44
  • 2.3 汶川以南段44-47
  • 2.4 茂汶断裂活动性分析47-48
  • 第六章 茂汶—汶川断裂第四纪晚期运动学特征及其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状态48-61
  • 1 最新活动时期断裂的滑动速率的测定48-54
  • 1.1 壳壳村高阶地位错与测量48-50
  • 1.2 七盘沟高阶地位错与测量50-52
  • 1.3 文镇高阶地位错与测量52-54
  • 2 断裂端部的构造54-58
  • 2.1 断裂北端的构造54-56
  • 2.2 断裂南端的构造56-58
  • 3 龙门山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模式讨论58-61
  • 第七章 主要研究进展与不足61-63
  • 1 主要结论与研究进展61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作者简介69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69
  • 参与课题情况69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2 张清志;唐文清;刘宇平;李军;;基于高精度GPS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3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彦宝;马兴全;;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活动性[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5 杜建军;陈群策;马寅生;安其美;吴满路;孟文;李国岐;;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6 刘太平,,马明理;用α径迹法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J];四川地震;1994年02期

7 Nan Broadbent;王君兰;;龙门山断裂带仍存在危险[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4期

8 吴江;杜方;;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9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光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王庆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畅;石耀霖;;龙门山断裂带粘弹性岩石圈应力模拟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王静静;张怀;石耀霖;;龙门山断裂与其周边断裂地震序列的关联性及雅安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王丽凤;;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赵盼盼;陈九辉;Michel Campillo;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齐少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利用地震环境噪声的浅部地壳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广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大震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杜方;闻学泽;苏有锦;;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区域的震间形变与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立炜;张希;王双绪;;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短水准异常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路静;张景发;姜文亮;商晓青;胡乐银;;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特征的遥感地质解译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雷;何昌荣;;龙门山断裂带天然断层泥的摩擦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光;龙门山断裂带为何多发地震?[N];北京日报;2013年

2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董仁威邋董晶;谈谈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探源龙门山断裂带[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汶川地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李晓明;汶川地震大灾难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邋中科院院士 刘宝s

本文编号:757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57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