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钻孔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体结构 均质区划分方法 密度分区法 产状分区法
【摘要】:岩体结构均质区是针对实际工程特点而划定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抓住主要矛盾后,选择最具影响性的要素作为划分依据。针对裂隙岩体渗透特征这一问题,提出了以密度分区法和产状分区法相结合的均质区划分方法。密度分区法采用重叠窗口对密度绝对差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来分区;产状分区法首先对列联表中实际频数偏差进行了取样偏差修正,然后利用修正数据对相邻区间进行独立性检验来确定裂隙岩体均质区;采用数学原理对两种分区结果综合考虑获得最终的均质区。将此法应用到钻孔裂隙岩体中,并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关键词】: 岩体结构 均质区划分方法 密度分区法 产状分区法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湖北武汉430071;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在地下工程中,由于不同部位结构面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使得地下不同部位的地质、地质力学和水文地质特征等存在着差异。在对地下工程进行结构面网络模拟和岩体渗流特征分析时,确定岩体结构均质区是很有必要的工作[1]。岩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2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5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8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胡峰;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的裂隙岩体损伤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2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9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