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8 23:23

  本文关键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核磁共振 有机孔 无机孔 页岩气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摘要】:页岩有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油性,无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水性。基于页岩孔隙润湿性差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孔径分布。步骤如下:将页岩岩心分别在饱和油与水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观测,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谱,再利用高压汞注入与液氮吸附联测实验,建立T2时间与孔径大小定量关系(rd=52T2),以此为基础确定有机孔和无机孔孔径分布。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孔隙评价中,页岩有机孔直径集中分布在2~50 nm,峰值为10 nm,少量有机孔直径分布在200~500 nm。无机孔直径分布范围较宽,分布在2.5~500 nm,峰值为50 nm。微裂缝尺寸较大,分布在4~10μm,峰值为5μm。应用FIB-SEM识别孔隙类型及其孔径分布,并检验NMR确定的孔径分布,两者具有一致性。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进行岩心全直径测量,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页岩气储层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而且测量成本低,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关键词】核磁共振 有机孔 无机孔 页岩气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基金】:中石化科技部攻关项目(P13112)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多种多样,从形态上来说,分为基质孔隙和微裂缝孔隙,从成因上将基质孔隙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1-2]。有机孔与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作用有关,而无机孔与无机物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有关。按照伴生的矿物类型将无机孔分为粘土孔隙及脆性矿物孔隙[2]。确定这些微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满;董大忠;杨桦;何伶;王世谦;黄金亮;蒲泊伶;王淑芳;;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鹏;丁文龙;何建华;李昂;赵冬;赵威;;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储层裂缝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3期

2 甄园水;陈中红;黄伟;吕炜;王飞腾;林鑫;李淑琴;;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泥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J];断块油气田;2015年05期

3 吴奇;梁兴;鲜成钢;李峋;;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J];中国石油勘探;2015年04期

4 王玉满;董大忠;李新景;黄金亮;王淑芳;吴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层序与沉积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5年03期

5 李贤庆;王元;郭曼;张吉振;赵佩;徐红卫;杨杰;王飞宇;;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6 吕海刚;于萍;闫建萍;邵德勇;贾详娟;张同伟;;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水模拟实验及对孔隙连通性的指示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7 王玉满;黄金亮;李新景;董大忠;王淑芳;管全中;;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孔隙定量表征[J];天然气工业;2015年09期

8 李恒超;刘大永;彭平安;王庆涛;;构造作用对重庆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9期

9 谢国梁;刘水根;沈玉林;颜青;张如鹏;王茜;;赣东北荷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10 徐勇;吕成福;陈国俊;仲佳爱;杨巍;薛莲花;;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文龙;许长春;久凯;李超;曾维特;吴礼明;;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2 梁狄刚;郭彤楼;边立曾;陈建平;赵U,

本文编号:996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96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