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露天开采矿区地形特征及植被恢复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露天开采矿区地形特征及植被恢复研究
【摘要】:以露采矿山为研究对象,以破损地形特点及植被恢复为研究目标,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地形复杂程度及汇水情况,探讨了露天开采矿区植被修复和绿化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对矿区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得到区域汇水分布图,可作为区域规划依据。选取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和高程变异系数作为地形复杂度指标,根据地形复杂度对矿区进行分区治理,在矿区地形特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恢复技术,并根据植物配置营造符合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效果,使矿山迹地重建地貌相对稳定并与周围景观相和谐,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千松坝林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分类号】:S731.6;P208
【正文快照】: 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的逐渐增大,不仅使资源枯竭,还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地质灾害[1-2]。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矿区生态重建,是懫矿行业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复垦理论体系:美国矿区生态重建已形成法制化体系,在矿区植被恢复、煤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有信,张彦东,刘文耀;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2期
2 谢高地,于贵瑞,冷允法,于振良;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6期
3 李生宇,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扰动带植被恢复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刘青柏,刘明国,刘兴双,杨传兴;阜新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鲁先文,马瑞君,张辉,王明理;植被恢复误区分析[J];甘肃科技;2004年12期
6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7 冯国良,施玉梅;裸露岩体植被恢复新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8 温仲明,焦锋,卜耀军,杨勤科;植被恢复重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杨光;孙保平;赵廷宁;丁国栋;赫登耀;;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10 彭少麟;侯玉平;俞龙生;陈宝明;梁冠峰;;澳门植被恢复过程土坑法的效应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鄂前旗推广两项专利技术 促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共赢[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福建出台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西山区市场运作采区植被恢复[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生态新政”造就植被恢复60年最好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的环境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琪;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9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晶;干旱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刘娜;基于遥感技术的抚顺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张宝泉;渭北旱塬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翟翠红;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有机碳归还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7 罗秋月;鄱阳湖湖滨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沈金亮;北川两个自然保护区震后植被恢复模式效益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娜;中宁县植被恢复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洪丹;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219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1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