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辅助的山区InSAR相位解缠
本文选题:DEM辅助相位解缠 + 常规干涉 ; 参考:《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针对山区InSAR相位解缠困难的问题,在实现零中频矢量滤波的基础上,设计了DEM辅助的山区InSAR相位解缠方法。将原始干涉图与DEM模拟的干涉图做差分处理,获取条纹中心频率极低的零中频干涉图,再对零中频干涉图进行滤波和相位解缠处理;并将解缠结果和模拟干涉相位求和得到原始干涉图的解缠结果,从而减小相位欠采样和频谱混叠现象对干涉处理的影响,提高相位解缠性能。采用兰州地区和登封地区两套ENVISAT ASAR数据进行相位解缠实验,统计解缠百分比、解缠效率,以及零中频干涉图对应的相干图和常规干涉相干图构成的差分相干图的相干值均值,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InSAR phase unwrapping in mountainous area, a DEM aided phase unwrapping method for mountain InSAR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zero intermediate frequency vector filter. The original interferogram and the interferogram simulated by DEM are processed by differential method to obtain the zero if interferogram with very low center frequency of fringes, and then filter and phase unwrap the zero-if interferogram. The unwrapping result of the original interferogram is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 unwrapping result with the simulated interference phase, so a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phase under-sampling and spectrum aliasing on the interference processing, and to improve the phase unwrapping performance. Two sets of ENVISAT ASAR data in Lanzhou and Dengfeng are used to carry out phase unwrapping experiment, the percentage of unwrapping, the unwrapping efficiency and the mean value of the difference coherent map formed by the coherent map corresponding to the zero if interferogram and the conventional interference coherent map are calculated.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作者单位】: 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296;41474010;61401509)
【分类号】:P2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春泉;黄国满;杨杰;;POS与DEM辅助机载SAR多普勒参数估计[J];测绘学报;2015年05期
2 云烨;曾琪明;焦健;梁存任;王庆;周晓;;基于参考DEM的机载InSAR定标方法[J];测绘学报;2014年01期
3 贺雪艳;张路;Timo BALZ;廖明生;;利用外部DEM辅助山区SAR立体像对匹配及地形制图[J];测绘学报;2013年03期
4 张红敏;靳国旺;徐青;邓磊;;基于DEM和图像仿真的单幅SAR图像无控制定位[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5 张红敏;靳国旺;徐青;秦志远;;机载SAR图像与仿真SAR图像的匹配策略[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3年02期
6 郝华东;刘国林;陈贤雷;曹振坦;;基于DEM的低相干区SAR干涉图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算法[J];国土资源遥感;2013年01期
7 卢丽君;张继贤;王腾;;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雷达影像以及外部DEM辅助的复杂地形制图方法[J];测绘学报;2011年04期
8 韦海军;朱炬波;梁甸农;;基于粗精度DEM的复杂地形InSAR基线估计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刘广;郭华东;范景辉;;基于外部DEM的InSAR图像配准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1期
10 靳国旺;徐青;张燕;朱彩英;;INSAR干涉图的零中频矢量滤波算法[J];测绘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靳国旺;InSAR获取高精度DEM关键处理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红敏;多基线InSAR数据仿真及其相位解缠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合兵;段动宾;陈宁丽;宋香平;卢来运;;ENVISAT数据提取DEM的精度评价[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刘辉;靳国旺;张红敏;徐青;;DEM辅助的山区InSAR相位解缠[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7年02期
3 杨亚夫;朱建军;许兵;;基于粗DEM的立体SAR像对配准[J];测绘工程;2017年05期
4 王新田;靳国旺;张红敏;徐青;赵玲;;重复轨道模式InSAR测高中大气水汽影响研究[J];海洋测绘;2017年02期
5 黄泽纯;张倩宁;徐柱;洪安东;张瑞芳;;基于主成分变换模型的DEM格网聚合及其误差分析[J];测绘学报;2017年03期
6 刘辉;靳国旺;张红敏;徐青;;DEM辅助的InSAR零中频处理基线估计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7 陈立福;庞科臣;李银伟;粟毅;袁志辉;王静;;双天线干涉SAR系统无控制点场景的高精度参考相位快速估计算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8 陈乾福;黄国满;杨书成;花奋奋;卢丽君;;利用三维重建模型的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02期
9 冉聃;邓欢;李亚超;全英汇;邢孟道;;基于欧拉四面体的下降轨雷达图像定位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年03期
10 李鹏;李振洪;施闯;刘经南;;中国地区30m分辨率SRTM质量评估[J];测绘通报;201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森林垂直信息P-波段SAR层析提取方法[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庾露;基于高分辨率SAR数据的子带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地震同震形变场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3 刘会涛;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争;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D];武汉大学;2014年
5 张静;InSAR时序监测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张红敏;SAR图像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费文波;RPC模型在星载SAR与星载InSAR几何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8 蒋厚军;高分辨率星载InSAR技术在DEM生成及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韦海军;星载SAR干涉测量DEM精度提高数据处理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王青松;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效高精度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立文;多基线InSAR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付涛;InSAR高保相成像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娜;多基线InSAR相位估计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冰;郭华东;韩春明;;利用机载双天线InSAR数据生成高精度DEM的试验研究——以大面积丘陵地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1期
2 程春泉;张继贤;黄国满;张力;;考虑多普勒参数的SAR影像距离—共面方程及其定位[J];遥感学报;2013年06期
3 张红敏;靳国旺;徐青;秦志远;;机载SAR图像与仿真SAR图像的匹配策略[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3年02期
4 赵秉吉;齐向阳;宋红军;韩晓磊;;基于椭圆轨道的Geo-SAR精确多普勒参数解析计算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1期
5 王庆;曾琪明;焦健;云烨;周晓;;利用RD模型和DEM数据的高分辨率机载SAR图像模拟[J];测绘科学;2013年04期
6 陶秋香;刘国林;;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中SAR影像精配准的一种新方法[J];测绘学报;2012年01期
7 程春泉;张继贤;邓喀中;张力;;雷达影像几何构像距离-共面方程[J];遥感学报;2012年01期
8 毛永飞;向茂生;;基于加权最优化模型的机载InSAR联合定标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12期
9 张兢;杨杰;郎丰铠;周玉坤;;提高无控制点星载SAR影像的定位精度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5期
10 卢丽君;张继贤;王腾;;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雷达影像以及外部DEM辅助的复杂地形制图方法[J];测绘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蓉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多模式系统研究与信号处理[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贺;基于图像特征的SAR图像模拟及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刘志栋;InSAR相位解缠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靳国旺;航天INSAR提取DEM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满;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二维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的改进[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4期
2 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10期
3 董春敏;刘国林;于胜文;刘伟科;周伟;;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的一种改进[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S1期
4 刘伟科;刘国林;陶秋香;;基于同伦算法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相位解缠[J];测绘科学;2012年04期
5 刘伟科;刘国林;付政庆;;顾及地形坡度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相位解缠[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6 王超;张红;;相位解缠算法的发展及其分析[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9年06期
7 王超燕;陈欣扬;;光干涉条纹检测中的一种并行迭代相位解缠算法应用研究[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12年00期
8 钟何平;唐劲松;张森;张学波;;一种改进的掩膜割线相位解缠算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年05期
9 陈家凤;陈海清;任海霞;;基于小波变换的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J];光学技术;2007年04期
10 刘国林;郝华东;闫满;陶秋香;;顾及地形因素的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算法[J];测绘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志强;金亚秋;;一种基于最短分割路径的相位解缠算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2 查显杰;戴志阳;;一种精确的InSAR形变干涉图相位解缠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廷臣;焦明连;史建青;王秀萍;;InSAR图像相位解缠的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玲;丁志华;王川;吴开华;;基于k空间相位解缠的谱域光学相干层析相位显微成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钟何平;张森;田振;唐劲松;;InSAS干涉图相位解缠方法比较研究[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赵争;张过;张继贤;;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瀚雯;单/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会涛;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万利;容积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方法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张会战;路径跟踪法相位解缠算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妍;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何为;磁共振成像二维相位解缠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魏志强;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若干关键技术的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汪鲁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何儒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黄倩;基于高性能计算的InSAR相位解缠并行算法研究与云平台构建[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澜心;基于最小二乘的相位解缠理论与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震;图论在相位解缠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裴旭;星载InSAR技术在高原地区提取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方晓;基于D-InSAR技术的济宁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元亚菲;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朱超猛;高精度InSAR配准及相位解缠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时代奇;基于BP的InSAR成像算法及多基线相位解缠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奇;基于InSAR和GPS数据研究2010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9 邓兵华;高精度InSAR系统干涉处理算法及软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倪娜;基于路径跟踪和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86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98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