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InSAR初步识别与发育规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4 21:56
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泛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键带,因此,全覆盖地调查该区活动性滑坡,研究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泛三江并流区17.9×104 km2研究区为例,示范了In SAR大数据处理→滑坡解译→发育规律分析→重点区段剖析的滑坡In SAR调查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获得了研究区海拔4 000 m以下的的活动性滑坡数据。结果表明:1)现有的SAR数据源、InSAR技术和解译方法可以满足开展大区域中小比例尺活动性滑坡识别的需求,开展全国滑坡InSAR调查时机已经成熟;2)设计的"相位共振增强PRE-InSAR"技术,针对大冗余SAR观测的快速计算,可以消除大部分不利的干涉条件,突出滑坡的位置、范围和活动强度,有效地完成适合大区域滑坡识别的InSAR数据处理,技术上具有推广潜力;3)辅助地貌和光学遥感图像解译,考虑地层岩性、制灾机理、诱发因素,总结出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的10类发育地貌位置;4)共解译海拔4 000 m以下活动性滑坡904处,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的汪布堆—波罗、松雄、中心绒,怒江的八宿,澜沧江的察雅、囊谦、德钦、...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52(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构造部位
本文采用PRE-In SAR变形观测技术流程对2019年升降轨各30期的Sentinel–1数据集和2007—2011年升轨PALSAR–1数据集进行处理,获取了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地区17.9×104 km2的地表变形信息(图2),结果可见,以德钦—梅里雪山一带为分界线,以北干涉效果较好,以南干涉效果略逊,尤其是怒江南段阴影和叠掩效应明显,植被失相干也比较显著。3 活动性滑坡解译
在三江特殊地貌控制下,各类滑坡在空间发育上有其相应的地貌位置,如图3所示。具体描述如下:1)历史堵江滑坡是历史滑坡堵江的堆积体,包括溃坝残留部分滑体,如金沙江白格滑坡堆积体、竹巴龙地区的堆积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滑坡灾害发育特征[J]. 戴福初,邓建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05)
[2]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隐患InSAR早期识别——以雅砻江中段为例[J]. 戴可人,铁永波,许强,冯也,卓冠晨,史先琳. 雷达学报. 2020(03)
[3]基于InSAR技术的古滑坡复活早期识别方法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J]. 张永双,刘筱怡,姚鑫. 水利学报. 2020(05)
[4]时序InSAR技术探测芒康地区滑坡灾害隐患[J]. 张亚迪,李煜东,董杰,范强,车彬,张路,周杨,廖明生. 遥感学报. 2019(05)
[5]光学遥感与InSAR结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上下游滑坡隐患早期识别[J]. 陆会燕,李为乐,许强,董秀军,代聪,王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9)
[6]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中综合遥感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 葛大庆,戴可人,郭兆成,李振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7]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J]. 赵超英,刘晓杰,张勤,彭建兵,许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8]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J]. 许强,董秀军,李为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9]卫星雷达遥感在滑坡灾害探测和监测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J]. 李振洪,宋闯,余琛,肖儒雅,陈立福,罗慧,戴可人,葛大庆,丁一,张宇星,张勤.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10]堰塞金沙江上游的白格滑坡形成机制与过程分析[J]. 邓建辉,高云建,余志球,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9(01)
博士论文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变形监测与滑坡早期识别研究[D]. 张毅.兰州大学 2018
[2]时间序列InSAR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三峡地区的应用[D]. 王腾.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川藏铁路三江并流区岸坡特征及稳定性分区[D]. 仲志伟.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7368
【文章来源】: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52(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构造部位
本文采用PRE-In SAR变形观测技术流程对2019年升降轨各30期的Sentinel–1数据集和2007—2011年升轨PALSAR–1数据集进行处理,获取了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地区17.9×104 km2的地表变形信息(图2),结果可见,以德钦—梅里雪山一带为分界线,以北干涉效果较好,以南干涉效果略逊,尤其是怒江南段阴影和叠掩效应明显,植被失相干也比较显著。3 活动性滑坡解译
在三江特殊地貌控制下,各类滑坡在空间发育上有其相应的地貌位置,如图3所示。具体描述如下:1)历史堵江滑坡是历史滑坡堵江的堆积体,包括溃坝残留部分滑体,如金沙江白格滑坡堆积体、竹巴龙地区的堆积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滑坡灾害发育特征[J]. 戴福初,邓建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0(05)
[2]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隐患InSAR早期识别——以雅砻江中段为例[J]. 戴可人,铁永波,许强,冯也,卓冠晨,史先琳. 雷达学报. 2020(03)
[3]基于InSAR技术的古滑坡复活早期识别方法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J]. 张永双,刘筱怡,姚鑫. 水利学报. 2020(05)
[4]时序InSAR技术探测芒康地区滑坡灾害隐患[J]. 张亚迪,李煜东,董杰,范强,车彬,张路,周杨,廖明生. 遥感学报. 2019(05)
[5]光学遥感与InSAR结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上下游滑坡隐患早期识别[J]. 陆会燕,李为乐,许强,董秀军,代聪,王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9)
[6]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中综合遥感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 葛大庆,戴可人,郭兆成,李振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7]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J]. 赵超英,刘晓杰,张勤,彭建兵,许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8]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J]. 许强,董秀军,李为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9]卫星雷达遥感在滑坡灾害探测和监测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J]. 李振洪,宋闯,余琛,肖儒雅,陈立福,罗慧,戴可人,葛大庆,丁一,张宇星,张勤.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10]堰塞金沙江上游的白格滑坡形成机制与过程分析[J]. 邓建辉,高云建,余志球,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9(01)
博士论文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变形监测与滑坡早期识别研究[D]. 张毅.兰州大学 2018
[2]时间序列InSAR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三峡地区的应用[D]. 王腾.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川藏铁路三江并流区岸坡特征及稳定性分区[D]. 仲志伟.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7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60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