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
本文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 水冷壁 悬吊屏 防磨梁 气固流动 磨损 磨损模型 数值计算
【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问题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锅炉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综合效益,而在水冷壁上加装防磨梁是一种有效的防磨技术;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向超/超超临界方向发展,炉内需要更大的悬吊屏受热面面积,而加密加长传统单片悬吊屏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水冷壁面气固流动特性和磨损特性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型计算研究;还进行了两种新型悬吊屏周边气固流动特性实验研究。本文工作主要包括:①防磨梁周围水冷壁区域气固流动特性实验、数值计算研究;②循环流化床两种新型悬吊屏周边气固流动特性实验研究;③防磨梁周围水冷壁磨损分布特性实验研究;④建立了一种基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面气固流动特性的水冷壁磨损模型,可对水冷壁磨损机理进行分析;⑤33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炉内气固流动特性数值计算研究;⑥采用建立的水冷壁磨损模型对33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水冷壁的磨损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模型计算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防磨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贴壁颗粒下降流,降低了贴壁颗粒下降流速度,防磨梁下方出现了贴壁颗粒上升流;颗粒在防磨梁上表面动态堆积,而在防磨梁下方,轴向往下,水冷壁面颗粒体积分数由极小逐渐增大。防磨梁降低了其下方一段距离内水冷壁的磨损速率,尤其是紧靠防磨梁下沿的水冷壁,几乎没有磨损产生,但防磨梁显著增加了其上沿局部水冷壁的磨损速率;防磨梁上表面结构对防磨梁周围水冷壁磨损的影响并不大。从防磨梁周围水冷壁磨损总体最小的角度出发,对于特定厚度的贴壁颗粒下降流,防磨梁宽度存在一个最佳值,并不是越大越好,而防磨梁高度越小越好。“U”形屏和“口”形屏内上部区域颗粒体积分数径向近似呈直线分布,中下部区域颗粒体积分数径向呈“U”形分布;屏内颗粒轴向速度径向均呈倒“U”形分布,屏内中心区域颗粒以较大的速度向上运动,壁面颗粒上升流和下降流并存;屏内部分区域颗粒流动呈环核结构;循环流化床锅炉“U”形屏和“口”形屏宽度的选取均有一个优化范围。在实炉气固流场数值计算研究方面,本文得到了33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炉内尤其是水冷壁面区域气固流动特性的三维分布。水冷壁面贴壁颗粒下降流被防磨梁破坏,总体下降速度降低,平均约为2m/s,防磨梁上沿颗粒动态堆积区固含率最大可达0.3~0.4。在实炉水冷壁磨损数值模型计算研究方面,本文基于实炉水冷壁面气固流场数值计算结果,采用建立的水冷壁磨损模型,计算得到了33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水冷壁各磨损速率参数的三维分布;发现了防磨梁对其周围不同区域水冷壁磨损影响的不同机理,总体上,加装防磨梁后水冷壁的主要磨损方式由颗粒团摩擦磨损变为颗粒分散相撞击磨损。本文水冷壁磨损速率模型计算值与现场测得水冷壁磨损速率相吻合。最终,本文给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梁的设计布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 水冷壁 悬吊屏 防磨梁 气固流动 磨损 磨损模型 数值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229.6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9
- 主要符号表19-21
- 1 绪论21-41
- 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趋势21-24
-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特点及发展24-33
-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特点24
- 1.2.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24-33
-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存在的问题33-34
- 1.4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防磨梁技术34-37
- 1.5 本文研究内容37-41
- 2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气固流动和水冷壁磨损研究综述41-77
-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流动数值计算研究现状41-52
- 2.1.1 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流动数值计算方法42-44
- 2.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流动数值计算双流体模型44-52
-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气固流动研究现状52-58
- 2.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气固流动分布特性52-55
- 2.2.2 水冷壁区域气固流动特性55-57
- 2.2.3 悬吊屏区域气固流动特性57-58
- 2.3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特性58-63
- 2.3.1 水冷壁磨损机理及影响因素59-60
- 2.3.2 水冷壁磨损及防磨梁技术研究现状60-63
- 2.4 磨损实验方法和磨损模型综述63-74
- 2.4.1 磨损实验方法综述63-65
- 2.4.2 磨损模型综述65-74
- 2.5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74-75
- 2.6 本章小结75-77
- 3 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梁对水冷壁区域气固流动影响研究77-99
-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77
- 3.2 二维冷态试验台系统及测量方法77-85
- 3.2.1 二维冷态试验台及系统组成77-81
- 3.2.2 试验工况参数和床料特性81-82
- 3.2.3 试验测试方法82-85
- 3.3 数值模拟方法85-88
- 3.4 计算结果与讨论88-98
- 3.4.1 网格独立性88-89
- 3.4.2 防磨梁对水冷壁区域颗粒轴向速度的影响89-94
- 3.4.3 防磨梁对水冷壁区域颗粒体积分数的影响94-98
- 3.5 本章小结98-99
- 4 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悬吊屏周边气固流动特性试验研究99-121
- 4.1 研究目的和内容99-100
- 4.2 实验系统及方法100-103
- 4.2.1 “U”形屏实验系统及方法101-102
- 4.2.2 “□”形屏实验系统及方法102-103
- 4.3 实验结果分析(“U”形屏)103-111
- 4.3.1 “U”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103-106
- 4.3.2 空截面气速对“U”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06-108
- 4.3.3 静止床料高度对“U”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08-109
- 4.3.4 “U”形屏宽度对其周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09-111
- 4.4 实验结果分析(“□”形屏)111-118
- 4.4.1 “□”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111-113
- 4.4.2 空截面气速对“□”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13-114
- 4.4.3 静止床料高度对“□”形屏周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14-115
- 4.4.4 “□”形屏屏宽对屏内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15-116
- 4.4.5 “□”形屏出口尺寸对屏内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116-118
- 4.5 本章小结118-121
- 5 防磨梁对水冷壁磨损影响试验研究121-135
- 5.1 研究目的和内容121
- 5.2 实验装置及方法121-125
- 5.2.1 镀膜式磨损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及制作121-123
- 5.2.2 镀膜式磨损传感器的安装及测量位置123
- 5.2.3 实验工况参数123-125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125-133
- 5.3.1 无防磨梁时水冷壁磨损速率轴向分布125-127
- 5.3.2 有防磨梁时水冷壁磨损速率轴向分布127-131
- 5.3.3 不同结构防磨梁上沿水冷壁磨损分析131-133
- 5.4 本章小结133-135
- 6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模型135-145
- 6.1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135
- 6.2 水冷壁磨损模型的流场基础135-137
- 6.3 水冷壁磨损模型表达式推导137-142
- 6.4 水冷壁磨损模型计算参数142-144
- 6.5 本章小结144-145
- 7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加装防磨梁后炉内气固流动数值研究145-177
- 7.1 研究目的和内容145
- 7.2 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原型介绍145-146
- 7.3 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计算模型和方法146-151
- 7.3.1 几何模型146-148
- 7.3.2 网格模型148-149
- 7.3.3 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149-150
- 7.3.4 数值计算结果处理方法150-151
- 7.4 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计算工况和平台151-152
- 7.4.1 计算工况151-152
- 7.4.2 计算平台152
- 7.5 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后炉内气固流动计算结果及分析152-170
- 7.5.1 炉膛整体颗粒流动特性152-154
- 7.5.2 运行参数对炉内颗粒浓度轴向分布的影响154-156
- 7.5.3 运行参数对炉内环核流动结构的影响156-158
- 7.5.4 水冷壁面颗粒流动特性及其受运行参数影响情况158-163
- 7.5.5 悬吊屏壁面颗粒流动特性及其受运行参数影响情况163-168
- 7.5.6 现场工况下炉内气固流动特性分析168-170
- 7.6 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梁对水冷壁面颗粒流动特性影响170-173
- 7.6.1 计算模型和方法170-172
- 7.6.2 计算结果及分析172-173
- 7.7 本章小结173-177
- 8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后水冷壁磨损数值研究177-199
- 8.1 研究目的和内容177
- 8.2 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后水冷壁磨损分布特性177-189
- 8.2.1 典型工况下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177-181
- 8.2.2 空截面气速对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的影响181-183
- 8.2.3 二次风率对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的影响183-185
- 8.2.4 静止床高对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的影响185-187
- 8.2.5 颗粒粒径对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的影响187-188
- 8.2.6 现场工况水冷壁磨损速率分布特性188-189
- 8.3 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加装防磨梁前、后水冷壁磨损分布特性189-193
- 8.4 对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梁布置的建议193-196
- 8.5 本章小结196-199
- 9 330MW实炉水冷壁磨损速率计算值与现场测量值对比199-205
- 9.1 研究目的和内容199
- 9.2 实炉及其水冷壁磨损与防磨措施介绍199-201
- 9.3 现场测量方法和测点布置201-202
- 9.4 实炉水冷壁磨损速率计算值与现场测量值对比202-203
- 9.5 本章小结203-205
- 10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205-211
- 10.1 全文总结205-208
- 10.2 主要创新点208-209
- 10.3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209-211
- 参考文献211-223
- 附录1223-227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27-229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229-230
- 致谢2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柏谦,魏高升,崔畅林;循环流化床传热的实验室研究和工程研究的某些差别[J];锅炉技术;2001年10期
2 裴建国;谈如何降低循环流化床炉的烟尘排放浓度[J];中国甜菜糖业;2001年03期
3 赵旭东,马春元,李振山,项光明,陈昌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4 ;全国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安全与经济运行研讨会召开[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5 程亮;刘宇;李华民;仝利娟;申琪;;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8年01期
6 李萃斌;苏达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J];水泥技术;2010年03期
7 王纯良;;循环流化床国内外现状分析[J];节能技术;2011年02期
8 王怀彬,陈崇枢,张子栋,刘文铁,何伟才;内循环流化床及其粒子带出率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1年06期
9 刘德昌;郑洽余;黄国权;;第三届循环流化床国际学术会议评述[J];东方电气评论;1991年03期
10 ;循环流化床燃炼技术的优点[J];浙江电力;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彦;孙立;Harold Boerigter;;造纸废料在循环流化床内气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兵;王怀成;王海兵;;电除尘器净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锦龙;王义俊;;300WM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荣 本报记者 张志勇;建设循环流化床机组[N];江西日报;2006年
2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记者 田玉良 通讯员 李永利 周雪峰;首台国产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刘星;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落户内江[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静;环保技改 白马一季度利润增3倍[N];四川日报;2009年
8 唐忠春 刘飞;CFB,内电人的骄傲[N];西南电力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侠;赤峰热电循环流化床机组达一流[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明 通讯员 傅光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夏云飞;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孟磊;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2 周祖旭;细粉碳燃料在循环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吴松畔;高通量/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流动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韩祺祺;循环流化床液固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CFD-DEM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赫宇;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白俊杰;循环流化床声发射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孙陆军;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8 张腾;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冷态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秦成虎;循环流化床的虚拟演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吴晓风;燃煤循环流化床置换燃烧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06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0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