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13 11:33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强度 LMDI 能源替代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部门结构


【摘要】: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能源强度 LMDI 能源替代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部门结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常规油气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影响”(No.13&ZD159)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还要积极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伯强;李江龙;;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2 张勇;蒲勇健;;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3 刘似臣;秦泽西;;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0~2010年数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齐绍洲;王班班;;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和中国能源强度分解[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5 张成龙;李继峰;张阿玲;张亚雄;;1997—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6 张文玺;;中日韩GDP、人口、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7 王萌;周伏秋;赵晓东;胡三高;;基于虚拟能源强度法的地区能源效率分析[J];中外能源;2012年10期

8 张伟;朱启贵;;基于LMDI的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我国1994-2007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2年09期

9 郑义;徐康宁;;中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驱动因素——基于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10 郑若娟;王班班;;中国制造业真实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LMDI分解法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松;张宝生;唐旭;齐帅;孟繁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J];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05期

2 方德斌;董炜;余谦;;低碳转型趋势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J];技术经济;2016年07期

3 冯宗宪;王安静;;中国区域碳峰值测度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全国和陕西省数据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严成j;;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04期

5 柳亚琴;赵国浩;;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困境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06期

6 李智;董陆然;;我国化石能源的能源强度变动—基于费雪指数法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09期

7 董奋义;李学明;韩咏梅;郭三党;李炳军;;基于Moore值的河南省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及趋势预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8 陈凤仙;;防范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重蹈“资源陷阱”覆辙[J];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04期

9 陈诗一;;新常态下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02期

10 周五七;;能源价格、效率增进及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的异质性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景宽;周淑慧;田瑛;陈进殿;魏传博;;从市场供需看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4年07期

2 李方一;刘卫东;;“十二五”能源强度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4年02期

3 林智钦;;中国能源环境中长期发展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3年12期

4 张成龙;李继峰;张阿玲;张亚雄;;1997—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刘希颖;林伯强;;改革能源定价机制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以煤电联动政策为例[J];金融研究;2013年04期

6 朱永彬;刘昌新;王铮;史雅娟;;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年02期

7 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9期

8 金戈;;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日韩产业合作研究"课题组;隆国强;张琦;许宏强;;中日韩能源资源合作前景和模式分析[J];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10 袁鹏;程施;;辽宁省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的实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符冠云;郁聪;熊华文;;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启示[J];中国能源;2012年03期

5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8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9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4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24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