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涡轮复合内燃机两级涡轮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22:16

  本文关键词:涡轮复合内燃机两级涡轮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燃机 余热利用 涡轮复合 耦合流动 对转涡轮


【摘要】:通过涡轮复合回收利用发动机余热是内燃机节能减排的主要技术途径和研究发展方向,也是当代发动机流体力学研究的主要学科前沿问题。涡轮复合技术是使发动机排气在增压涡轮后进一步膨胀,通过动力涡轮将部分排气能量转化为有效功,提高内燃机燃油经济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压涡轮与动力涡轮两级涡轮间耦合流动作用对动力涡轮和整机循环性能等具有重要影响,是涡轮复合技术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之一。论文针对当前涡轮复合研究中动力涡轮单独设计,难以考虑两级涡轮耦合流动作用这一难点,对内燃机涡轮复合的两级涡轮流动机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和流动控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反映两级涡轮耦合设计参数影响的涡轮系统通流模型,发展了内燃机涡轮复合循环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级涡轮通流面积比对内燃机涡轮复合全工况性能的影响,发现两级涡轮通流面积比对排气能量在增压涡轮与动力涡轮中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内燃机涡轮复合全工况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通过增压涡轮变几何使两级涡轮面积比随发动机转速下降而增大,以改进涡轮复合循环全工况性能的变几何涡轮复合循环流动控制方法。通过两级涡轮系统全三维定常仿真流动分析,研究了两级涡轮系统的复杂流动规律及其对动力涡轮性能的影响。发现增压涡轮出口存在旋流效应,将增大动力涡轮导叶进口攻角,导致二次流损失增加的耦合流动机理。提出了通过动力涡轮与增压涡轮对转,以减小旋流效应引起的动力涡轮导叶二次流损失的对转涡轮复合流动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动力涡轮等熵效率提高达3.8%。通过建立两级涡轮三维非定常模型,研究发动机排气脉冲对两级涡轮流动及性能的的影响。揭示了增压涡轮对发动机排气脉冲的增强效应,增大动力涡轮转子叶尖进口攻角变化幅度,导致动力涡轮等熵效率大幅度下降的耦合流动机理。提出了通过叶尖前缘钝化设计,改进动力涡轮的脉冲适应性,提高动力涡轮性能的流动控制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排气脉冲周期内动力涡轮平均效率提高1.64%。基于东风DCI11发动机,设计试制了涡轮复合系统,研制了变几何涡轮复合内燃机原理样机。发动机万有特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涡轮复合发动机外特性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7.8%,发动机低速转矩最大提高达15.3%。
【关键词】:内燃机 余热利用 涡轮复合 耦合流动 对转涡轮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主要符号对照表9-13
  • 第1章 引言13-31
  • 1.1 内燃机余热利用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1.1 内燃机节能减排需求13-14
  • 1.1.2 内燃机余热利用技术14-15
  • 1.2 内燃机涡轮复合技术研究现状15-24
  • 1.2.1 内燃机涡轮复合技术发展历史16-18
  • 1.2.2 内燃机涡轮复合研究现状与进展18-24
  • 1.3 两级涡轮耦合流动研究24-29
  • 1.3.1 两级涡轮间的耦合作用24-28
  • 1.3.2 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28-29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29-31
  • 1.4.1 研究目的29
  • 1.4.2 研究内容29-31
  • 第2章 内燃机涡轮复合循环流动及控制方法研究31-71
  • 2.1 涡轮复合循环耦合模型31-47
  • 2.1.1 径流式涡轮通流模型31-34
  • 2.1.2 轴流式涡轮通流模型34-40
  • 2.1.3 两级涡轮耦合模型40-43
  • 2.1.4 内燃机模型43-47
  • 2.2 匹配点工况参数对复合循环燃油消耗率和最优面积比的影响47-58
  • 2.2.1 动力涡轮等熵效率的影响48-50
  • 2.2.2 增压涡轮等熵效率的影响50-52
  • 2.2.3 涡轮排气背压的影响52-53
  • 2.2.4 排气温度的影响53-55
  • 2.2.5 增压比的影响55-57
  • 2.2.6 多参数综合分析57-58
  • 2.3 固定几何涡轮复合内燃机的全工况性能分析58-61
  • 2.4 两级涡轮变面积比控制方法研究61-69
  • 2.4.1 动力涡轮变几何63-66
  • 2.4.2 增压涡轮变几何66-69
  • 2.5 本章小结69-71
  • 第3章 涡轮复合两级涡轮耦合流动机理与控制研究71-97
  • 3.1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仿真建模71-79
  • 3.1.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71-74
  • 3.1.2 边界条件与数值格式74-75
  • 3.1.3 数值计算网格75-77
  • 3.1.4 仿真模型验证77-79
  • 3.2 定常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场结构及流动机理分析79-87
  • 3.2.1 涡轮几何参数79-80
  • 3.2.2 发动机标定工况涡轮内部流动分析80-84
  • 3.2.3 发动机最大转矩工况涡轮内部流动分析84-87
  • 3.3 对转涡轮流动控制方法87-95
  • 3.3.1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思路87-88
  • 3.3.2 两级涡轮内部流动匹配分析88-90
  • 3.3.3 对转涡轮流动控制方法研究90-95
  • 3.4 本章小结95-97
  • 第4章 脉冲排气对两级涡轮影响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97-119
  • 4.1 两级涡轮三维非定常仿真计算设置97-102
  • 4.2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动特性及机理研究102-108
  • 4.2.1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特性分析102-104
  • 4.2.2 脉冲来流下两级涡轮内部流动机理104-108
  • 4.3 动力涡轮叶尖前缘弯曲与钝化联合控制方法108-118
  • 4.3.0 动力涡轮叶型设计方法简述108-112
  • 4.3.1 叶尖前缘弯曲112-115
  • 4.3.2 叶尖前缘钝化115-118
  • 4.4 本章小结118-119
  • 第5章 涡轮复合内燃机性能试验验证研究119-126
  • 5.1 试验设备及方案119-122
  • 5.2 试验结果分析122-125
  • 5.3 本章小结125-126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26-129
  • 6.1 研究总结126-128
  • 6.2 研究展望128-129
  • 参考文献129-136
  • 致谢136-13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38-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燃机》征稿启事[J];内燃机;2011年05期

2 毕晓彤;我校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J];天津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3 ;黄宜谅教授论文集《内燃机性能与测试的研究》在新千年出版面世[J];山东内燃机;2000年01期

4 ;山东内燃机学会1998~1999年度获奖论文题录[J];山东内燃机;2000年02期

5 蒋德明;内燃机研究的新进展[J];柴油机;2003年01期

6 黄桂兵;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羟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研究成功[J];世界海运;2003年02期

7 秦萍 ,华春蓉;内燃机振动信号数据处理中一些技术问题的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3年S1期

8 ;山东内燃机学会三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交流会议纪要[J];山东内燃机;2003年04期

9 赵仁杰,白丽霞;内燃机维修中的技术误区[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4年02期

10 沈颖刚,王宇琳,郑伟,申立中,韦静思;内燃机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发展概况[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思传;张建华;孙济美;;内燃机缸内喷雾和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王季;;内燃机使用智能燃烧室的必要性——兼论不可变燃烧室的先天不足[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季;;推广智能燃烧室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型内燃机[A];2003年西部清洁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纯;挑战内燃机能量利用和排放极限[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胡启林;内燃机研发应力避“技术空心化”[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杨纯;从条件到规模,这里都堪称一流[N];科技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纯;谢辉:创新知识比学知识更快乐[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常姗姗 通讯员 李丹 张新生;天津大学一项科技成果获“973项目”3000万元资助[N];科技日报;2001年

6 李杰;混合动力是汽车发展的长期技术路线[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敏丽 沈胜强 陈家骅 张志千;传热全仿真模拟是未来发动机研究的主要方向[N];中国汽车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赵三明;产品研发不光是做出样机[N];中国工业报;2005年

9 戴金勇邋孙志峰;技术,在压力下突破[N];中国工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会超;微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最小极限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赵荣超;涡轮复合内燃机两级涡轮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郑旭;车辆与内燃机振声信号盲分离及噪声源识别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韩军;内燃机的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及其噪声源小波识别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李志敏;基于振动分析的内燃机主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李迎;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问题数值仿真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韦静思;内燃机燃烧过程中热声耦合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吕琛;基于噪声分析的内燃机主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孙俊;内燃机燃烧模拟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刚志;内燃机主轴承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佳斌;基于MATLAB的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孙宝庆;内燃机性能多学科优化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光甫;先进湍流模型在发动机缸内流动模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石磊;二甲醚对点燃式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郭常立;内燃机结构辐射噪声预测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6 戴建营;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D];西华大学;2007年

7 周建明;内燃机结构噪声预测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宏国;内燃机燃烧室部件耦合传热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匡剑;内燃机故障诊断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王霞;内燃机表面辐射噪声盲源分离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3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33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