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粒捕集器 喷油助燃再生 旋流燃烧器 回流 非预混燃烧 正交试验设计法
【摘要】:微粒捕集器作为降低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后处理装置存在定期再生的问题,其中喷油助燃再生技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喷油助燃再生技术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持续性对该再生技术影响重大,国内外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因此,针对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持续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湖南省邵阳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4SY016)为依托,提出一种DPF再生旋流燃烧器,采用仿真模拟和试验结合的方式,对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流场及火焰的特性影响规律,以及旋流燃烧器火焰特性试验验证等3方面开展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基于旋流燃烧器回流稳流特性,结合微粒捕集器过滤体流体流动特性,自主设计一套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对其油气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和主体结构特性进行初步设计;(2)采用数值仿真的手段研究旋流燃烧器主要结构及运行参数对稳流稳燃特性的影响规律,对研究模型进行适当简化,采用合适的湍流及求解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开展旋流燃烧器主要结构参数突扩比、长径比、供气管位置参数对流场中心回流区长度、突扩重附着区长度及旋流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突扩比2.5、长径比2.4且供气管位于燃烧室中间位置时流场稳定综合性能最好;在此结构基础上通过燃烧室非预混燃烧模拟得到燃烧器主要运行参数:供气流速、喷油率及燃烧室背压等对火焰特性影响规律,供气流速对火焰燃烧特性影响最大,其值达到5.97-6.63m/s且配合50-70g/min的喷油率时,火焰稳定性提高明显,排气背压过高时才对旋流燃烧室内火焰稳定产生影响,且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结论为提高旋流燃烧器设计理论及DPF再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3)以ZD25TCR高压共轨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为平台,设计搭建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火焰温度、压力分布及流速测量试验方案及台架,试制仿真研究得到的综合性能较好的旋流燃烧器,通过试验采集燃烧器流速、温度及压力分布验证设计方案及仿真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气流速5.97m/s时,试验结果与仿真吻合程度较低,而供气流速5.97m/s时,旋流燃烧器内火焰燃烧能够较充分进行,试验与仿真数据吻合较好,此时,无论温度、流速及压力还是火焰形态均表现出趋向稳定充分燃烧的态势。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柴油机微粒捕集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对提高喷油助燃再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结构设计采用无量纲参数,能够方便进行不同规格发动机的匹配,为该类型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微粒捕集器 喷油助燃再生 旋流燃烧器 回流 非预混燃烧 正交试验设计法
【学位授予单位】:邵阳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31
- 1.1 引言12-16
- 1.2 柴油机微粒排放净化处理技术16-20
- 1.2.1 机内净化16-18
- 1.2.2 后处理技术18-20
- 1.3 柴油机壁流式微粒捕集器简介20-22
- 1.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22-25
- 1.4.1 被动再生技术22-23
- 1.4.2 主动再生技术23-25
- 1.5 喷油助燃再生技术研究现状25-28
- 1.5.1 喷油助燃再生技术国外研究现状25-26
- 1.5.2 喷油助燃再生技术国内研究现状26-28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28-31
- 1.6.1 课题来源及意义28-29
-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29-31
- 第2章 旋流燃烧器结构及运行参数设计31-40
- 2.1 本章前言31
- 2.2 旋流燃烧器的应用简介31-34
- 2.3 旋流燃烧器设计思路与设计要点34-37
- 2.3.1 旋流燃烧器燃烧室设计34-35
- 2.3.2 旋流燃烧器油气供给系统设计35-36
- 2.3.3 旋流燃烧器点火系统设计36-37
- 2.4 旋流燃烧器与微粒捕集器的匹配设计37-39
- 2.4.1 油气比与微粒捕集器的匹配设计37-38
- 2.4.2 燃烧温度与微粒捕集器的匹配设计38-39
- 2.4.3 火焰特征与微粒捕集器的匹配设计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旋流燃烧器流场数值模型研究40-58
- 3.1 本章前言40
- 3.2 数值模拟基础40-47
- 3.2.1 CFD概述40-42
- 3.2.2 CFD计算方法42-47
- 3.3 旋流流动模型简介47-50
- 3.3.1 旋流流动模型47-48
- 3.3.2 FLUENT软件在旋流燃烧器的应用48-50
- 3.4 湍流模型及多孔介质模型和非预混燃烧模型简介50-57
- 3.4.1 湍流模型50-53
- 3.4.2 多孔介质模型53-55
- 3.4.3 燃烧模型55-57
- 3.5 本章小结57-58
- 第4章 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58-84
- 4.1 本章前言58
- 4.2 模型处理及求解设置58-65
- 4.2.1 模型处理及网格划分58-60
- 4.2.2 求解关键设置60-61
- 4.2.3 初步计算结果对比61-65
- 4.3 旋流燃烧器结构参数对冷态流场特性的影响65-70
- 4.3.1 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结构参数对流场特性的影响65-70
- 4.3.2 结构参数对流场稳定性影响规律70
- 4.4 旋流燃烧器运行参数对火焰特性的影响70-82
- 4.4.1 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运行参数对火焰特性的影响71-80
- 4.4.2 与文献计算结果对比80-82
- 4.5 本章小结82-84
- 第5章 旋流燃烧器火焰特性试验研究84-96
- 5.1 微粒捕集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台架简介84-87
- 5.2 旋流燃烧器火焰主要特征参数测量87-88
- 5.3 试验误差分析88-91
- 5.3.1 误差检验89-90
- 5.3.2 误差传递的简单分析90-91
- 5.4 旋流燃烧器火焰特性试验及数据处理91-94
- 5.4.1 燃烧器火焰特征参数测量及仿真对比验证91-93
- 5.4.2 燃烧器火焰图像采集及定性分析93-94
- 5.5 本章小结94-96
- 结论与展望96-99
- 参考文献99-107
- 致谢107-109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9-110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110-112
- 附录C 正交试验设计相关表格及主要试验仪器参数112-1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燕,郑洽余,徐秀清,杨瑞昌;多功能旋流燃烧器的工业性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2 崔龙菊;;新型双旋流燃烧器制造的质量控制[J];水泥技术;2012年03期
3 何季民;旋流燃烧器技术发展趋势[J];湖南电力;1995年02期
4 张凯,周屈兰,徐通模,惠世恩;新型轴向叶片式旋流燃烧器性能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5 孙锐,马春元,李争起,吴少华,秦裕琨;利用一维热膜探针对旋流燃烧器出口冷态旋流流场的测量[J];热能动力工程;2000年02期
6 金燕,张海霞,郑洽余,徐秀清;秦皇岛热电厂670吨/时锅炉旋流燃烧器改造探讨[J];热能动力工程;2000年06期
7 牛海峰,常征,秦裕琨,吴少华;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磨损失效分析及选材试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年07期
8 牛海峰,秦裕琨,吴少华;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用耐热抗磨中心扩锥试验研究[J];中国电力;2000年06期
9 牛海峰,王海龙,李英,李运祥,陈军;径向浓淡旋流燃烧器中心扩锥失效形式探讨[J];黑龙江电力;2000年06期
10 靳文杰,王遇川;后混式鼓风旋流燃烧器的设计[J];煤气与热力;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宇;范卫东;蒋信;冯哲;;一种新型氧-燃料旋流燃烧器的开发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磊;李海军;沈翔宇;张松涛;;1000MW机组锅炉低NOx旋流燃烧器烧损原因分析及对策[A];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靖剑平;燃用烟煤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流动及燃烧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宝桐;基于冷态花瓣旋流燃烧器的稳燃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汤远;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研究[D];邵阳学院;2015年
3 翟佳翔;煤粉生物质共燃的旋流燃烧器及锅炉设备的设计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强;新型生物质旋流燃烧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徐莉;旋流燃烧器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的数值模拟[D];武汉大学;2005年
6 薛锋;旋流燃烧器的数值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7 秦建秀;生物质共燃的旋流燃烧器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李亚鹏;旋流燃烧器中浓淡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贾兆鹏;生物质混燃煤粉炉及旋流燃烧器的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杨玉林;水煤浆旋流燃烧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50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5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