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1:41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中亚能源合作 能源安全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一个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共同繁荣的伟大创举。"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推进沿线国家合作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稳定和平作出重大的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激增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而来。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上的结构缺失问题依然存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不足依旧是我国能源问题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本文探讨的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指的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安全与合作。中亚地区是我国的大周边,是"一带一路"战略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亚也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能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较大。中亚国家凭借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能源资源,吸引着全世界国家的目光。如今能源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一种普通的商品或者生产原料,而是成为了大国实现其能源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通过开展能源的合作与交流,各大国以不同的战略和方法影响着中亚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我们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重要契机,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的国家的能源合作,特别是和中亚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断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中亚能源合作 能源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F125.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前言9-13
  • (一) 选题背景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 对能源合作理论的研究9-10
  • 2. 对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研究10-11
  • (三) 论文研究方案11-13
  • 1. 研究范式11
  • 2. 研究方法11
  • 3. 创新之处11-12
  • 4. 不足之处12-13
  • 一、21世纪后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及能源合作现状13-20
  • (一) 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必要性13-15
  • 1.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供需状况13-14
  • 2. 中国能源安全困境14-15
  • (二) 中国对外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就15-16
  • 1. 建立了很多双边和多边能源资源合作机制15-16
  • 2. 境外油气合作布局初步形成16
  • 3. 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全线贯通16
  •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亚国家在中国能源合作的地位16-20
  • 1. 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地缘政治优势17
  • 2.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17-18
  • 3. 开展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意义18-20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20-25
  • (一) 中国-中亚国家间的双边能源合作历史20-23
  • 1. 中哈能源合作20-21
  • 2. 中土能源合作21
  • 3. 中乌能源合作21-22
  • 4.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合作22-23
  • (二)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能源交流与合作23-25
  • 1. 多边经贸合作框架的制定24
  • 2. "能源俱乐部"设想的提出24-25
  •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问题25-30
  • (一) 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来自大国的挑战25-28
  • 1. 俄罗斯:谋求恢复在中亚的主导权25-26
  • 2. 美国:"大中亚战略"26-27
  • 3. 欧盟:开始参与中亚博弈27-28
  • (二) 中国-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来自内部因素的影响28-30
  • 1. 中亚各国能源合作的警惕性增强28
  • 2. 中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8-29
  • 3. 周边地区安全受到威胁29-30
  •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对策30-36
  • (一) 针对大国的战略选择30-32
  • 1. 对俄战略选择30-31
  • 2. 对美战略选择31
  • 3. 对欧战略选择31-32
  • (二) 针对中国-中亚国家的政策措施32-36
  • 1. 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32-33
  • 2. 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展33
  • 3. 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33-34
  • 4. 实现能源"走出去"战略34
  • 5. 人文合作促进民风共识34-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7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铁男;;中欧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4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54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