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双切向进气道进气评价参数计算修正及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20:46

  本文关键词:双切向进气道进气评价参数计算修正及优化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孔介质 平均流量系数 平均涡流比 偏心倒角 稳流试验 瞬态涡流比


【摘要】: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关键结构之一,进气道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近年来,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在进气道开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然成为与气道稳流试验并重的气道性能评价手段。然而,针对当前气道稳态数值模拟计算精度低这一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至今尚未见公开发表的关于气道计算方法修正的研究成果。同时,传统的气道研究集中于性能的评价上,对于近年来在柴油机中逐渐推广应用的双切向进气道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新型的偏心倒角结构对于进气特性的影响,目前鲜有研究。本文以某国V柴油机开发为背景,针对气道稳态评价参数计算方法以及双切向进气道的优化设计开展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导致传统气道计算方法精度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引入多孔介质模型对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气道模拟计算精度,尤其是在涡流比的计算方面。针对传统气道评价参数平均值定义复杂繁琐且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气门升程区间占整个进气行程比例的新的平均流量系数、涡流比定义方法,该方法不仅简单明了,而且通过3组独立的气道试验数据验证了其与AVL平均值定义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对在研柴油机双切向进气道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利用气道稳流试验对初步设计的气道进行了性能评估;为进一步提高该气道进气涡流比,本文提出了基于新型偏心倒角结构的气道设计方法。为研究偏心倒角结构对于进气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设计了25组不同偏心倒角匹配方案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偏心倒角对于进气流量系数无明显影响;当气门升程小于6mm时,偏心倒角可以显著提高进气涡流比,而当升程大于6mm时偏心倒角对涡流比则无明显影响。鉴于稳态试验是单独对气道在各独立升程下进行试验,无法体现实际进气过程的连续性的不足,本文采用瞬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偏心倒角结构对于进气特性的影响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偏心倒角对于瞬态涡流比影响的累加效应。为验证该气道设计是否满足低速时的扭矩设计需求以及是否达到国V排放标准,试制了在研柴油机的第一代样机并利用发动机台架进行了性能测试,试验测得1000rpm时的扭矩为202N?m,大于设计目标值200N?m,而裸机的排放同样达到了相应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多孔介质 平均流量系数 平均涡流比 偏心倒角 稳流试验 瞬态涡流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2
  • 字母注释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引言13-16
  • 1.2 课题研究内容、现状及意义16-20
  • 1.2.1 课题研究内容16-17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9
  • 1.2.3 课题研究意义19-20
  • 第二章 流体数值仿真相关理论20-27
  • 2.1 流动控制方程20-22
  • 2.2 湍流模型方程22-23
  • 2.3 标准k ?ε 模型23-24
  • 2.4 有限体积法24-26
  • 2.4.1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24-26
  • 2.4.2 有限体积法的特点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气道稳态评价参数计算修正27-47
  • 3.1 气道的作用及开发流程27-30
  • 3.1.1 气道的作用27-28
  • 3.1.2 典型的气道开发流程28-29
  • 3.1.3 CFD在气道开发中的应用29-30
  • 3.2 AVL气道评价体系30-33
  • 3.2.1 AVL流量系数30
  • 3.2.2 AVL涡流比30-31
  • 3.2.3 AVL叶片式气道稳流试验台31-32
  • 3.2.4 传统气道计算方法32-33
  • 3.3 涡流动量计式气道稳流试验台33-34
  • 3.4 气道计算方法的改进34-37
  • 3.4.1 气道计算几何模型的改进34-35
  • 3.4.2 多孔介质模型35-36
  • 3.4.3 微角动量矩的求和36-37
  • 3.5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37-41
  • 3.5.1 气道稳流试验37-38
  • 3.5.2 计算边界条件38
  • 3.5.3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38-39
  • 3.5.4 多孔介质方法计算结果39-41
  • 3.6 气道评价参数的平均值定义方法41-46
  • 3.6.1 平均值的定义41-44
  • 3.6.2 新的平均值定义与AVL平均值定义的关系44-46
  • 3.7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双切向进气道的优化设计47-69
  • 4.1 气道的初步设计47-48
  • 4.1.1 气道结构初步设计47
  • 4.1.2 气道性能评估47-48
  • 4.2 气道的优化设计48-54
  • 4.2.1 偏心倒角结构设计48-49
  • 4.2.2 不同偏心倒角方案的稳流试验49-54
  • 4.3 偏心倒角对瞬态涡流比的影响54-63
  • 4.3.1 移动网格的划分54-56
  • 4.3.2 瞬态计算边界条件56-57
  • 4.3.3 瞬态计算结果分析57-63
  • 4.4 样机台架试验63-68
  • 4.4.1 样机台架试验简介64-65
  • 4.4.2 样机台架试验结果分析65-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69-71
  • 5.1 全文总结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3
  • 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书亮,沈捷,刘德新,李玉峰,卓松芳,邱瑞兴,任立红,肖浩栋;螺旋进气道形状和位置偏差对涡流比及流量系数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2 韩志玉;王勇;陈征;邓鹏;;螺旋进气道设计参数对涡流比影响的数值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蔡纯;;运用变涡流系统来改善柴油机的性能(下)[J];柴油机;1990年04期

4 赵慧,钟伟福,周龙保,冯适;变涡流控制系统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1995年05期

5 李承谦;缸盖螺旋进气道涡流比测量及评估[J];内燃机;1997年03期

6 王艳华;李云清;成传松;;涡流比对柴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戚赉茂;涡流室燃烧室内气体流动的分析和燃烧的改进[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2年05期

8 李培芳;涡流问题的直接解法[J];大电机技术;1987年04期

9 王勇;韩志玉;邓鹏;陈征;;柴油机螺旋进气道设计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2年05期

10 王莉;范宇;刘德新;信曦;;柴油机可变涡流进气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立红;发动机可变进气系统流动特性与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林学东;车用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优化及其流动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冀U,

本文编号:106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6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