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三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三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维电容层析成像 双电极激励模式 循环流化床锅炉 气泡直径与速度测量
【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煤种适应性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流化床的大型化可进一步发挥其优点,然而底部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研究仍不够透彻,从而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是一种过程层析技术,基于电极对之间的电容变化来得到介电常数分布。相比其他过程层析技术,ECT技术具有无辐射、结构简单、成本低、成像速度快等优点,适合对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进行可视化测量研究。然而目前ECT技术多集中于二维(2D)的应用。相比于二维ECT只能获得断面的浓度分布数据,三维(3D) ECT技术可以获得空间区域内浓度、速度等分布信息,因此三维ECT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维ECT传感器因具有多个电极平面,结构较为复杂。为了利用三维ECT对循环流化床中的气固流动进行测量,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设计了具有三层电极的ECT传感器,并考虑了电极旋转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针对传统的单电极激励模式,分析了同层相邻双电极激励模式和不同层双电极激励模式特性。针对上述三种激励方式和两种传感器模型,本文对六种组合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静态实验研究,对比了不同结构的三维ECT传感器的特性。同时搭建了小型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将三维ECT传感器安装到提升管密相区以进行测量,研究在不同激励模式下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底部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根据测量数据,本文对提升管密相区相关气泡直径和气泡上升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维ECT可以用来研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的气固流动特性,获取气泡运动过程,估计气泡直径。
【关键词】:三维电容层析成像 双电极激励模式 循环流化床锅炉 气泡直径与速度测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229.6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 1.2.1 三维ECT基本原理12-13
- 1.2.2 ECT重构算法13-14
- 1.2.3 三维ECT技术发展及ECT技术在循环流化床中的应用14-21
- 1.3 本文研究内容21-23
- 第2章 三维ECT模拟研究23-35
- 2.1 ECT模型23
- 2.2 多电极激励模式23-24
- 2.3 流型设置24-25
- 2.4 模拟结果25-34
- 2.4.1 电容值分析25-29
- 2.4.2 敏感场分析29-30
- 2.4.3 重构图像30-32
- 2.4.4 噪声分析32-34
- 2.5 结论34-35
- 第3章 三维ECT静态实验研究35-41
- 3.1 实验设置35
- 3.2 ECT测量系统35-36
- 3.3 实验结果36-39
- 3.3.1 电容值分析36-38
- 3.3.2 重构图像38-39
- 3.4 结论39-41
- 第4章 三维ECT动态实验研究41-63
- 4.1 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及实验条件41-45
- 4.1.1 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及测量装置41-44
- 4.1.2 实验物料44-45
- 4.1.3 工况设置45
- 4.2 实验结果45-60
- 4.2.1 信噪比分析45-46
- 4.2.2 气泡图像分析46-49
- 4.2.3 气泡直径分析49-53
- 4.2.4 气泡速度分析53-59
- 4.2.5 浓度变化分析59-60
- 4.2.6 压力信号变化分析60
- 4.3 结论60-63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主要结论63
- 5.2 创新点63
- 5.3 工作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73-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柏谦,魏高升,崔畅林;循环流化床传热的实验室研究和工程研究的某些差别[J];锅炉技术;2001年10期
2 裴建国;谈如何降低循环流化床炉的烟尘排放浓度[J];中国甜菜糖业;2001年03期
3 赵旭东,马春元,李振山,项光明,陈昌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4 ;全国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安全与经济运行研讨会召开[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5 程亮;刘宇;李华民;仝利娟;申琪;;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8年01期
6 李萃斌;苏达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J];水泥技术;2010年03期
7 王纯良;;循环流化床国内外现状分析[J];节能技术;2011年02期
8 王怀彬,陈崇枢,张子栋,刘文铁,何伟才;内循环流化床及其粒子带出率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1年06期
9 刘德昌;郑洽余;黄国权;;第三届循环流化床国际学术会议评述[J];东方电气评论;1991年03期
10 ;循环流化床燃炼技术的优点[J];浙江电力;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彦;孙立;Harold Boerigter;;造纸废料在循环流化床内气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兵;王怀成;王海兵;;电除尘器净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锦龙;王义俊;;300WM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荣 本报记者 张志勇;建设循环流化床机组[N];江西日报;2006年
2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记者 田玉良 通讯员 李永利 周雪峰;首台国产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刘星;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落户内江[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静;环保技改 白马一季度利润增3倍[N];四川日报;2009年
8 唐忠春 刘飞;CFB,,内电人的骄傲[N];西南电力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侠;赤峰热电循环流化床机组达一流[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明 通讯员 傅光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夏云飞;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孟磊;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2 陈赫宇;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毛明旭;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三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唐青;循环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化特性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张澄;锂电池储能技术参与循环流化床机组AGC调节的运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齐云龙;基于单颗粒示踪法内循环流化床颗粒混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白俊杰;循环流化床声发射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8 孙陆军;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9 张腾;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冷态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秦成虎;循环流化床的虚拟演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6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6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