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热管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流体热管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流体 微槽道 平板热管 传热特性 强化换热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微小型、集成化和高热流密度的电子元器件,普通工质的热管已经不能满足其散热要求,纳米流体热管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员的重视,逐渐成为国内外强化换热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出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和纳米流体热管的研究理论,将Al2O3纳米粒子添加到去离子水中,制备Al2O3-水纳米流体,将其充注到热管管壳中,对Al2O3-水纳米流体微槽群平板热管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两步法制备体积份额为0.5%、1%、1.5%和2%的Al2O3-水纳米流体。通过纳米流体的悬浮稳定性的表征方法,评价粒子悬浮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将纳米粒子Al2O3添加到去离子水中的最佳分散工艺为超声振荡2小时。本文介绍热管的制作工艺,利用线切割技术加工微槽群平板热管管壳,管内的微型槽道为矩形。利用工质充注装置,将Al2O3-水纳米流体充注管壳中,制作Al2O3-水纳米流体热管。搭建热管传热性能实验台,测试Al2O3-水纳米流体热管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性能。对于本文研究的纳米流体微槽群平板热管,当充液率为20%,氧化铝粒子的体积份额为1.5%时,热管的传热性能最好。在相同功况下,Al2O3-水纳米流体热管比水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提高15.6%。热管垂直放置时,比水平状态的当量导热系数提高了26.4%。对于纳米流体微槽群平板热管,存在最佳的纳米粒子体积份额,使纳米流体热管的传热性能达到最佳。纳米流体是一种适用于微槽群热管的新型传热工质,在强化微槽群热管传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纳米流体 微槽道 平板热管 传热特性 强化换热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TK172.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背景介绍11
- 1.2 航空电子设备中的散热技术11-15
- 1.3 纳米流体的研究状况15-17
- 1.4 纳米流体在热管中的应用研究17-20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20-21
- 第2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与稳定性分析21-30
- 2.1 引言21
- 2.2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表征21-23
- 2.2.1 纳米流体制备方法21-23
- 2.2.2 纳米流体的表征方法23
- 2.3 氧化铝-水纳米流体的制备实验23-26
- 2.3.1 实验原料及仪器24-25
- 2.3.2 氧化铝纳米粒子的表征25-26
- 2.4 氧化铝-水纳米流体稳定性分析26-29
- 2.5 本章总结29-30
- 第3章 热管实验件与实验测温系统30-42
- 3.1 热管的制作30-36
- 3.1.1 热管的加工工序30-33
- 3.1.2 热管的充液33-35
- 3.1.3 热管的检验35-36
- 3.2 实验测温系统36-39
- 3.2.1 实验装置36-37
- 3.2.2 加热、冷却系统37-38
- 3.2.3 测温系统38-39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39-41
- 3.3.1 实验方案39-40
- 3.3.2 实验步骤40-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纳米流体热管传热实验结果与分析42-58
- 4.1 引言42
- 4.2 热管传热性能评价42-43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43-56
- 4.3.1 充液率对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43-47
- 4.3.2 纳米流体体积份额对热管传热影响47-49
- 4.3.3 不同工质对热管传热影响49-51
- 4.3.4 热管的启动特性51-53
- 4.3.5 冷却强度对热管特性的影响53-54
- 4.3.6 不同工作倾角下的热管传热性能54-56
- 4.4 本章小结56-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凌波;张仁元;柯秀芳;;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郭守柱;黎阳;姜继森;;纳米流体输运性质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冯逸晨;颜红侠;贾园;;纳米流体在摩擦领域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6期
4 史保新;刘良德;邓晨冕;;纳米流体在制冷及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5 贾莉斯;彭岚;陈颖;莫松平;李震;;纳米流体凝固和熔融相变过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李云翔;解国珍;安龙;田泽辉;;纳米流体研究进展[J];制冷技术;2013年04期
7 宣益民;;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理论与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年03期
8 宣益民,余凯,吴轩,李强;基于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9 薛文胥;王玮;闵敬春;;颗粒聚集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影响浅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巧慧;朱华;;新型传热工质纳米流体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姜勇越;多相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朝立;纳米流体几种典型流动传热问题的近似解析和数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冯钊赞;纳米流体及纳米表面的管内对流强化传热[D];浙江大学;2015年
6 江海峰;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及其中高温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赵光普;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王鹏;纳米流体强化内燃机活塞冷却油腔传热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长江;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孙通;纳米流体管内层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张国龙;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7 王瑶;纳米流体在储层岩芯表面的铺展及其驱油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王瑞星;Al_2O_3-H_2O纳米流体蓄冷运输箱内温度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9 郭蘅;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布朗运动和冰点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10 曹远哲;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79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7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