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在线—筒式电晕放电装置下荷电凝并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在线—筒式电晕放电装置下荷电凝并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颗粒物 电晕放电 荷质比 粒径分布 凝并
【摘要】:现代柴油机油耗低、动力强,应用广泛,其排气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在空气中不易沉降,容易吸附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有机物,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颗粒物粒径越小越容易透过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等过滤拦截装置进入大气,控制柴油机微纳米颗粒物排放已是国际性的技术难题。荷电凝并技术作为促进微细颗粒物生长的一种手段,是国内外气溶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将其用于处理柴油机排气颗粒的研究较少。本文将荷电凝并技术运用于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的预处理。设计并搭建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荷电试验平台,在电晕放电条件下对颗粒物在线取样并研究了其荷电性能。颗粒物通过线-筒式负高压电晕放电装置后被自制的法拉第杯收集,通过EST111型数字电荷仪检测其带电量,对有无放电条件下法拉第杯中收集的颗粒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微观形貌特征,研究了在不同荷电参数和不同柴油机工作状态下颗粒物的荷电效果。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在电晕放电条件下能够明显的荷上电荷,在直流电压为-15k V,排气流速分别为0.12m/s、0.24m/s、0.36m/s、0.48m/s、0.60m/s时,法拉第杯中检测到颗粒物的荷电量随采样时间以及排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电晕放电条件下收集到颗粒物的荷质比随气流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并且在0.36m/s时达到最大值-118.2μC/g。收集到的颗粒物荷质比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加,且增长速率随着电压的升高而提高。对比荷电前后法拉第杯中收集颗粒物的质量,部分带电颗粒物被线-筒式荷电装置接地极所捕获。无电晕放电下颗粒物的堆积形貌呈现团状或块状,电晕放电下呈现出链状分枝疏松结构。此外,设计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凝并试验平台,进行了颗粒物荷电凝并试验研究。采用惯性冲击式采样器(Micro-Orifice Uniform Deposition Impactor,MOUDI)对荷电凝并前后颗粒物粒径进行分割对比。颗粒物粒径分布呈现类似单峰正态分布,并且粒径峰值位于0.56~1.0μm区间。柴油机转速为2700 r/min时,分别在100%、75%、50%和25%负荷工况下,相比荷电凝并前颗粒物,荷电凝并后颗粒物粒径分布向粒径增大方向发展,粒径在1.8μm以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15.9%、17.1%、17.8%和16.8%;而粒径在1.8μm以上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49.1%、42.3%、51.3%和44.3%;由此说明,荷电凝并技术用于增大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粒径切实可行。
【关键词】:柴油机 颗粒物 电晕放电 荷质比 粒径分布 凝并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引言11
- 1.2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11-14
- 1.2.1 颗粒物组成11-12
- 1.2.2 颗粒物粒径分布12-14
- 1.2.3 颗粒物危害14
- 1.3 排放法规的发展14-15
- 1.4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常规技术路线及研究现状15-18
- 1.4.1 柴油机后处理常规技术路线15-17
- 1.4.2 柴油机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17-18
- 1.5 荷电凝并技术控制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研究18-19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9-21
- 第二章 颗粒物荷电及凝并理论21-30
- 2.1 电晕放电理论和特征21-23
- 2.1.1 电晕放电基本理论21-22
- 2.1.2 电晕放电的特征22-23
- 2.2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荷电过程23-26
- 2.2.1 电场荷电23-24
- 2.2.2 扩散荷电24-26
- 2.2.3 综合荷电作用26
- 2.3 柴油机颗粒物凝并机理26-29
- 2.3.1 布朗凝并26-27
- 2.3.2 电凝并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荷电性能试验研究30-44
- 3.1 排气颗粒物荷电试验台30-31
- 3.2 试验系统及装置31-35
- 3.2.1 试验台架系统31-32
- 3.2.2 高压电源32
- 3.2.3 线筒式放电装置32-33
- 3.2.4 颗粒物带电量检测装置系统33-35
- 3.3 试验步骤及方法35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35-41
- 3.4.1 电晕放电前后荷电验证35-36
- 3.4.2 不同排气流速下颗粒物荷电特性的研究36-41
- 3.4.3 荷电电压对颗粒物荷电效果的影响41
- 3.5 颗粒物荷电前后SEM图像分析41-43
- 3.6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柴油机颗粒物荷电凝并试验研究44-55
- 4.1 试验系统44-47
- 4.1.1 试验平台44-45
- 4.1.2 颗粒物凝并装置45-47
- 4.2 微孔均匀沉积式多级碰撞采样器及工作原理47-50
- 4.2.1 微孔均匀沉积式多级碰撞采样器47-48
- 4.2.2 碰撞采样器工作原理48-50
- 4.2.3 颗粒物粒径分级采样过程50
- 4.3 试验方法50-51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51-54
- 4.4.1 荷电凝并装置关闭时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51-52
- 4.4.2 荷电凝并装置开启时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52-54
- 4.5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55-58
- 5.1 全文总结55-56
- 5.2 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守和;柴油机排气烟色不正常的原因及分析[J];农村科技开发;2004年04期
2 林燕华;柴油机排气管隔热的新材料[J];车用发动机;1982年03期
3 吴丰璋;柴油机排气测定值的修正问题[J];小型内燃机;1984年04期
4 高才苹;孙冰;;柴油机排气平均温度的监测[J];内燃机工程;1984年01期
5 黄伟汉,杨绍礼,李素兰,郑尚彩,刘振起,刘元;柴油机排气分析及排放试验[J];小型内燃机;1986年02期
6 王琪;史立文;孙肖军;;柴油机排气烟色异常分析[J];湖北农机化;1999年01期
7 魏海军,林家治;燃油对柴油机排气中有害成分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魏远文,夏来庆,李晓录,蔡奇雄,袁成相;柴油机排气微粒过滤与再生装置新型结构的研究(英文)[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邱卓丹,张洪涛,莫建文;现代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新技术[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焦天民;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福明;;柴油机排气微粒污染及其控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邱卓丹;张洪涛;莫建文;;现代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新技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周慈成;;柴油机排气门的高温氧化腐蚀失效[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袁守利;杜传进;颜伏伍;候献军;;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A];2003湖北汽车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霞明;陈廷明;丁连生;;基于某型柴油机排气管排机油故障的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宝森;;柴油机排气管窜油故障的分析及其改进措施[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培清;王宁会;王宪成;;电晕放电柴油机排气微粒荷电与捕集的实验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牟水元;有损农机的五种不良习惯[N];湖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晓光;基于红外加热再生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伟;柴油机四效催化转化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冯向宇;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小朋;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在线—筒式电晕放电装置下荷电凝并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高朋;柴油机排气微粒部分流等动态稀释取样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13年
3 陈仁煌;柴油机排气烟羽颗粒物二次生长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群涛;复合氧化物净化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刚;柴油机排气处理器微波再生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齐丽丽;防爆柴油机排气系统流动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丹玲;柴油机排气净化消声器声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文志永;柴油机排气净化消声器总体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崔欣洁;TBD234V12柴油机排气系统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刘婷婷;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CRT老化及失效故障诊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2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9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