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缸套—活塞环微造型与微纳米颗粒复合填充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2:02

  本文关键词:缸套—活塞环微造型与微纳米颗粒复合填充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造型 球磨法 摩擦磨损 协同作用


【摘要】:本文是在气缸套和活塞环的微造型基础上,通过加入微纳米碳化硅和蛇纹石组合粒子来探索气缸套和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以及组合粒子的作用机理。首先通过球磨法在不同复合方案下制备出微纳米碳化硅和蛇纹石的组合粒子,然后将其填充到微造型气缸套和活塞环中,最后检测不同的复合方案对气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填充单一微纳米颗粒和机械珩磨相比较,确定最佳的复合方案。试验后,采用扫描电镜对气缸套试样摩擦磨损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检测其表面成分,阐述了组合粒子协同作用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仅对微造型活塞环进行填充时,得出了复合时间为6h,复合‘颗粒的配比为1:2为最佳的复合方案,此时摩擦系数约为0.09576,磨损量为8.3mg,抗粘着磨损时间为1943s,相比于单一微纳米颗粒填充和机械珩磨,其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5.1%和17.3%,磨损量分别降低了15.3%和52.8%,抗粘着磨损时间分别延长了21.1%和93.5%;当对微造型气缸套和活塞环进行填充时,得出了复合时间为6h,复合颗粒的配比为1:1为最佳的复合方案,此时摩擦系数约为0.0886,磨损量为6.6mg,抗粘着磨损时间为3658s,相比于单一微纳米颗粒填充和机械珩磨,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3.6%和24.3%,磨损量分别降低了13.1%和62.5%,抗粘着磨损时间分别延长了24.8%和264.3%,且摩擦磨损后试样的表面明显光滑平整。
【关键词】:微造型 球磨法 摩擦磨损 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0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9
  • 1.2 缸套—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9-12
  • 1.2.1 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9-10
  • 1.2.2 气缸套表面处理技术10-12
  • 1.3 表面微造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4 微造型技术在气缸套和活塞环上的应用13-15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5-16
  • 第2章 气缸套和活塞环微造型与微纳米颗粒复合填充技术16-28
  • 2.1 试验设备16-20
  • 2.1.1 数控铣床16
  • 2.1.2 激光打孔机16-17
  • 2.1.3 行星式球磨机17-19
  • 2.1.4 线切割机19-20
  • 2.2 试验材料20-22
  • 2.2.1 碳化硅微纳米颗粒20-21
  • 2.2.2 蛇纹石微纳米颗粒21-22
  • 2.3 试验方案22-24
  • 2.4 试验样品的制备24-28
  • 2.4.1 微造型气缸套与复合微纳米颗粒填充试样的制备24-26
  • 2.4.2 微造型活塞环与复合微纳米颗粒填充试样的制备26-28
  • 第3章 气缸套和活塞环复合填充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分析28-49
  • 3.1 试验设备28-31
  • 3.1.1 摩擦磨损试验机28-29
  • 3.1.2 金相显微镜29-30
  • 3.1.3 扫描电镜30-31
  • 3.2 试验方法31-32
  • 3.2.1 试验观察量31
  • 3.2.2 试验方法31-32
  • 3.3 微造型活塞环复合填充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分析32-39
  • 3.3.1 复合填充对摩擦系数影响32-34
  • 3.3.2 复合填充对抗磨损性能影响34-35
  • 3.3.3 复合填充对抗粘着性能影响35-36
  • 3.3.4 与单一耐磨减摩材料填充相比较36-39
  • 3.4 微造型气缸套和活塞环复合填充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分析39-48
  • 3.4.1 复合填充对摩擦系数影响39-41
  • 3.4.2 复合填充对抗磨损性能影响41-42
  • 3.4.3 复合填充对抗粘着性能影响42-43
  • 3.4.4 与单一耐磨减摩材料填充相比较43-48
  • 3.5 本章结论48-49
  • 第4章 气缸套和活塞环复合填充处理的抗磨减摩机理分析49-58
  • 4.1 摩擦磨损后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49-52
  • 4.2 抗磨减摩机理分析52-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59
  • 5.1 本文结论58
  • 5.2 本文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65
  • 作者简介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元生;;蛇纹石内氧化效应对铁基金属磨损表面自修复层生成的作用[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1期

2 杨宏伟;赵鹏程;吴超;费逸伟;魏贤勇;;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J];合成润滑材料;2011年02期

3 高东海;刘q;袁根福;;激光微加工凹坑表面形貌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4 郭延宝,徐滨士,马世宁,许一;羟基硅酸盐润滑油添加剂对45~#钢/球墨铸铁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04年06期

5 张锋;宋宝玉;曲建俊;王黎钦;;纳米添加剂在润滑剂中的应用现状[J];润滑与密封;2006年07期

6 王霄;刘东雷;刘会霞;蔡兰;朱剑英;;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求解流体润滑问题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年08期

7 田斌;王成彪;岳文;马向东;刘家浚;郭凤炜;;羟基硅酸铝润滑油添加剂对钢/铸铁摩擦副磨损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06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宫文彪;等离子喷涂三元纳米ZrO_2-Y_2O_3/CeO_2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5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95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