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及其提铝残渣的结构特征
本文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及其提铝残渣的结构特征
【摘要】:采用TG-DSC、XRD、SEM、BET、MAS NRM等方法研究了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及其酸法提取氧化铝的残渣(白泥)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煤矸石主要物相是高岭石,其Al的配位结构分别为AlⅥ,Si的聚合度表现为Q3。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主要物相是偏高岭石和少量的莫来石,铝的配位结构有Al~Ⅳ、Al~Ⅴ和Al~Ⅵ三种形式,硅的聚合度主要表现为Q4,白泥的主要物相为非晶态SiO_2,而白泥脱硅渣的主要物相为莫来石。白泥和白泥脱硅渣的中铝的配位结构都是Al~Ⅳ和Al~Ⅵ,白泥中以Q4聚合态为主的非晶态SiO_2,经过脱硅的脱硅渣中残留的SiO_2的聚合态为Q2.SEM结果显示,煤矸石与CFB粉煤灰基本保持层片状结构,而白泥和白泥脱硅渣经提铝和脱硅之后变成孔状结构。
【作者单位】: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 煤矸石 CFB粉煤灰 白泥 配位结构
【基金】: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编号2012AA06A1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407005)
【分类号】:TF821;TK229.66
【正文快照】: 在燃煤电厂锅炉燃烧过程中,煤中的无机矿物以粉煤灰的形式存在,其中高铝粉煤灰主要形成原因是煤中夹带高岭石和勃姆石等铝质矿物[1],循环流化床锅炉与煤粉炉由于燃烧温度不同,所形成的粉煤灰的物质形态存在差别[2~3]。煤粉炉粉煤灰由于燃烧温度较高,煤中无机物在高温下发生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旭东,马春元,李振山,项光明,陈昌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2 程亮;刘宇;李华民;仝利娟;申琪;;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8年01期
3 李萃斌;苏达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J];水泥技术;2010年03期
4 白丁荣;金涌;俞芷青;姚文虎;;循环流化床操作特性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7年01期
5 王怀彬;何伟才;张子栋;刘文铁;;内循环流化床除尘效率的试验[J];环境保护;1991年07期
6 王政,谢巧玲;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对锅炉灰渣量的影响[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年03期
7 陈恒志,李洪钟;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研究现状及展望[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8 赵明举,曹青,宋旗跃,谢克昌;不均匀布风的内循环流化床特性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4期
9 刘雷霆,毛卫清;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3年03期
10 曹长青,刘明言,王一平,秦秀云,胡宗定;(气)-液-固循环流化床的研究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彦;孙立;Harold Boerigter;;造纸废料在循环流化床内气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兵;王怀成;王海兵;;电除尘器净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锦龙;王义俊;;300WM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荣 本报记者 张志勇;建设循环流化床机组[N];江西日报;2006年
2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记者 田玉良 通讯员 李永利 周雪峰;首台国产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刘星;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落户内江[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静;环保技改 白马一季度利润增3倍[N];四川日报;2009年
8 唐忠春 刘飞;CFB,内电人的骄傲[N];西南电力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侠;赤峰热电循环流化床机组达一流[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明 通讯员 傅光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夏云飞;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孟磊;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2 周祖旭;细粉碳燃料在循环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吴松畔;高通量/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流动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韩祺祺;循环流化床液固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CFD-DEM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赫宇;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毛明旭;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三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唐青;循环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化特性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澄;锂电池储能技术参与循环流化床机组AGC调节的运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齐云龙;基于单颗粒示踪法内循环流化床颗粒混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白俊杰;循环流化床声发射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10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0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