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入口角度下矩形微通道热沉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不同入口角度下矩形微通道热沉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建立了恒热流条件下矩形硅微通道热沉的三维共轭传热模型,基于传统的N-S方程,利用FLUENT商业软件对微通道热沉内单相层流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先对不同尺寸参数下的微通道热沉进行数值模拟,从而根据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结果选定较佳的尺寸参数,并在此尺寸参数的基础上,对不同入口角度下矩形微通道热沉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仿真研究,最后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对热沉系统的能量守恒及流动压降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随着热沉集合管长度的增加,各微通道内的流动均匀性越好,系统的总泵功消耗越低,但是热沉的最高温度也随之升高,热沉基板的均温性变差,而对于总热阻来说,不同集合管长度的热沉并没有明显的差距。(2)随着通道长度的增加,各热沉之间的流动均匀性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热沉系统的总泵功增加,热沉的最高温度基本相同,热沉基板的均温性变差,热沉的总热阻逐渐降低。(3)对于不同的入口角度而言,均存在着一个相对最佳的出口角度,使得热沉获得较好的速度场及温度场,改善热沉的对流换热系数及总热阻,从而使得热沉整体的换热性能得到提升。(4)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体的体积流量的增大,热沉进出口流体的温度差减小,流动压降增大;实验结果与仿真数据基本吻合。
【关键词】:微通道热沉 入口角度 流动 换热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8
- 1.1 微通道热沉的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微通道热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9-16
- 1.2.1 微通道内单相工质的流动和换热特性10-11
- 1.2.2 微通道内沸腾及两相流的流动与换热11-12
- 1.2.3 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12-15
- 1.2.4 微通道热沉的优化设计15-16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16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微通道热沉的理论分析18-24
- 2.1 微尺度的定义及适用性18
- 2.2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概念18-20
- 2.2.1 热传递18-19
- 2.2.2 流体的流动状态19-20
- 2.3 微通道热沉的数值模型及假设20-21
- 2.4 控制方程离散化21-22
- 2.4.1 离散方法21
- 2.4.2 离散格式21-22
- 2.4.3 压力与速度耦合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不同结构尺寸对微通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24-37
- 3.1 集合管长度对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24-31
- 3.1.1 几何模型24-25
- 3.1.2 网格划分25
- 3.1.3 边界条件25
- 3.1.4 求解方法25-26
- 3.1.5 仿真结果分析26-31
- 3.2 微通道长度对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31-36
- 3.2.1 几何模型31-32
- 3.2.2 网格划分32
- 3.2.3 边界条件32
- 3.2.4 求解方法32
- 3.2.5 仿真结果分析32-36
- 3.3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不同入口角度下微通道热沉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37-50
- 4.1 不同入口角度下微通道热沉的数值模型及求解37-43
- 4.1.1 几何模型37-38
- 4.1.2 网格划分38-39
- 4.1.3 边界条件39
- 4.1.4 求解方法39
- 4.1.5 仿真结果分析39-43
- 4.2 热沉出口角度的调整43-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矩形微通道热沉内流动和换热的实验研究50-54
- 5.1 实验装置及流程50-51
-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51-53
- 5.3 本章小结53-5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4-55
- 6.1 结论54
- 6.2 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陈薇君;;载人舱不锈钢-铜热沉的特点[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1年01期
2 蒋武,郭永胜,雷群芳,林瑞森;吸热型碳氢燃料热沉的测定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庞贺伟,黄本诚;颈部和侧门热沉设计[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2年03期
4 王立,陈薇君,焦宝祥,孙洪进;载人舱不锈钢-铜热沉的设计[J];低温工程;2003年04期
5 袁修干;刘国青;刘敏;何鸿辉;;大型液氮热沉中流动与传热均匀性数学模拟与分析[J];低温工程;2008年02期
6 单巍巍;丁文静;刘敏;王紫娟;;气氦热沉结构优化设计[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7 徐向华;刘明艳;梁新刚;;带射流微小通道热沉的数值模拟及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8 郭奋颖;;空间部件热真空试验的新装置—半导体热沉[J];真空与低温;1985年03期
9 贾阳;刘松;;热沉温度场仿真研究[J];环模技术;1996年03期
10 王立,陈薇君,焦宝祥,孙洪进;载人舱不锈钢-铜热沉的设计[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巍巍;刘波涛;丁文静;刘敏;;重力式自循环系统中热沉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变形若干问题的探讨(4)[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丁文静;刘波涛;刘敏;王紫娟;简亚彬;;调温热沉应用的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飞;;不锈钢管铜翅片结构热沉关键加工技术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变形若干问题的探讨(3)[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文杰;魏仁海;张立伟;杨万青;陈金明;孟凡雷;卜京怀;;不锈钢管铜翅片热沉研制关键技术[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上升;邝九杰;卢天健;;翅片/泡沫热沉冲击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应变若干问题的探讨(1)[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岳磊;方文军;郭永胜;许莉;;高热流密度下正构烷烃热沉的测定及分析[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应变若干问题的探讨(2)[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用鹿;高效微小通道热沉散热系统设计及其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珍珍;微针肋热沉结构优化及Micro-PIV系统下单相与两相可视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嘉隆;基于不同入口角度下矩形微通道热沉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2 朱丹阳;吸热型碳氢燃料热沉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天津大学;2004年
3 金漫丽;高效微小通道热沉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晓雁;高效微射流阵列热沉内流体压降和传热特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李宴君;流体横掠叉排微针肋热沉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边海琴;低温测量中热沉的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刚;双热沉微型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8 张凯;复杂结构热沉强化传热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焦琥;微针肋热沉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岳珊;规则多孔铜气孔结构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0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