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内燃机特征载荷作用下紧固面微动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17:17

  本文关键词:内燃机特征载荷作用下紧固面微动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燃机 微动疲劳 接触力学 有限元 螺栓连接 寿命预测 临界面法


【摘要】:内燃机是由众多零件通过螺栓、过盈等紧固方式相互联接的复杂机械系统。由于材料和表面工艺的不同,零件间存在接触性质不同的接触面。在内燃机工作状态下,接触面承受预紧力和外部交变载荷的共同作用,容易在接触面附近发生微动损伤,加速零部件的失效。随着内燃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微动疲劳损伤失效为主要原因的内燃机事故频发,成为造成内燃机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内燃机典型特征载荷作用下的微动疲劳损伤规律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这是由于其在接触形式和载荷特征方面存在以下特点:由于周期性爆发压力和众多运动零部件之间的复杂连接关系,发动机接触面通常承受周期性的法向与切向循环载荷,而普通微动疲劳实验只考虑了切向循环载荷的作用。本课题以工程实际中内燃机机体隔板的微动失效事故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揭示内燃机微动损伤机理,提出适合内燃机典型结构、材料和载荷特征的微动损伤模型,获得内燃机相关因素对微动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微动疲劳损伤机理和大量的微动疲劳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微动疲劳的微动损伤相关系数(fretting related damage parameter,简称FRD系数),该系数结构简洁,意义明确,反映了微动疲劳参数与微动损伤的关系;(2)提出了基于临界面法的微动疲劳损伤分析方法,应用FRD系数对普通疲劳模型进行了改进以适用于微动疲劳的情况。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普通疲劳成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动疲劳和普通疲劳之间的关系。此外,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微动疲劳裂纹的萌生位置,裂纹走向和疲劳寿命;(3)针对V型内燃机机体隔板与主轴承盖螺栓连接的微动疲劳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该结构的结构试件实验研究方法和流程。搭建了微动疲劳实验系统,进行了微动疲劳实验。实验发现,裂纹萌生于接触面中部,初始裂纹与接触面成17~33夹角,而后转向与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该实验结果与实际疲劳损伤情况相吻合。(4)针对内燃机结构和实验模型进行了接触有限元分析,分别考察了预紧工况和爆发(加载)工况下的紧固面上的应力场分布,发现较之预紧工况,接触应力在爆发缸同侧明显减小,有脱离接触的趋势。爆发缸异侧接触应力明显增大,有相互切入的趋势。(5)综合分析结构试件实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揭示了内燃机典型载荷下紧固面微动疲劳损伤的机制。发现影响其微动疲劳损伤的主要因素为螺栓预紧力和由主轴承载荷偏载所产生的附加翻转力矩。研究表明适当增加螺栓预紧力,采用长裙部的带横向紧固螺栓的机体设计可以缓解内燃机紧固面微动疲劳的发生。
【关键词】:内燃机 微动疲劳 接触力学 有限元 螺栓连接 寿命预测 临界面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7
  • 第1章 绪论17-34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8-31
  • 1.2.1 微动疲劳机理研究概况18-21
  • 1.2.2 微动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21-23
  • 1.2.3 微动疲劳损伤的研究方法23-24
  • 1.2.4 微动疲劳的实验研究方法24-26
  • 1.2.5 接触力学的发展概况26-28
  • 1.2.6 螺栓连接疲劳问题发展概况28-29
  • 1.2.7 内燃机微动疲劳问题研究现状29-31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31-34
  • 第2章 微动疲劳损伤模型34-67
  • 2.1 引言34
  • 2.2 微动疲劳典型实验的原理及主要控制参数34-35
  • 2.3 接触力学在微动疲劳研究中的应用35-44
  • 2.3.1 弹性接触的Hertz理论36-39
  • 2.3.2 非协调接触的初始滑动问题39-42
  • 2.3.3 考虑远端载荷时的初始滑动问题42-44
  • 2.4 微动疲劳损伤模型的建立44-53
  • 2.4.1 微动疲劳参数对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分析44-47
  • 2.4.2 微动损伤相关系数的建立47-50
  • 2.4.3 多轴疲劳的临界面法50-53
  • 2.5 微动疲劳损伤模型预测结果分析53-65
  • 2.5.1 微动疲劳实验简介54-55
  • 2.5.2 接触区应力场分布有限元分析55-57
  • 2.5.3 微动疲劳行为预测方法研究57-60
  • 2.5.4 微动疲劳模型预测结果及适用性分析60-65
  • 2.6 本章总结65-67
  • 第3章 内燃机微动疲劳损伤的实验研究67-84
  • 3.1 引言67
  • 3.2 V型内燃机载荷模式分析67-71
  • 3.2.1 V型内燃机典型工况受力分析67-70
  • 3.2.2 V型内燃机主轴承载荷的典型模式分析70-71
  • 3.3 结构模型设计71-72
  • 3.4 实验系统设计72-75
  • 3.5 实验参数设计75-81
  • 3.5.1 实验载荷的确定76
  • 3.5.2 螺栓预紧力的测量与施加76-81
  • 3.6 实验结果81-83
  • 3.7 本章总结83-84
  • 第4章 内燃机典型载荷下接触行为有限元分析84-108
  • 4.1 引言84
  • 4.2 有限元接触算法84-91
  • 4.2.1 接触系统的约束条件84-85
  • 4.2.2 接触问题的虚位移原理85-86
  • 4.2.3 接触问题的数值算法86-88
  • 4.2.4 有限元接触问题分析中的几个问题88-91
  • 4.3 子模型法91-96
  • 4.3.1 局部子模型的建立91-92
  • 4.3.2 子模型接触分析流程92-96
  • 4.4 紧固面接触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96-106
  • 4.4.1 机体隔板与主轴承盖紧固面接触分析结果96-103
  • 4.4.2 结构模型接触分析结果103-106
  • 4.5 本章总结106-108
  • 第5章 内燃机典型载荷下紧固面微动疲劳机理及预防措施108-117
  • 5.1 引言108
  • 5.2 内燃机典型载荷下的紧固面微动疲劳行为和机理研究108-111
  • 5.2.1 内燃机机体微动疲劳行为分析108-109
  • 5.2.2 V型内燃机机体与主轴承盖紧固面微动疲劳机理109-111
  • 5.3 缓解内燃机微动疲劳的措施111-114
  • 5.4 本章总结114-117
  • 结论117-120
  • 本文的主要结论117-118
  • 本文的创新点118
  • 展望与设想118-120
  • 参考文献120-129
  • 附录129-13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33-134
  • 致谢134-135
  • 作者简介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旭东;穆志韬;贾明明;;加载频率对航空铝合金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14年07期



本文编号:1132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32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