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含氧燃料表面张力实验研究及黏度实验系统研制

发布时间:2017-11-02 21:25

  本文关键词:含氧燃料表面张力实验研究及黏度实验系统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表面张力 黏度 悬滴法 碳酸二甲酯 动态光散射


【摘要】:表面张力是描述流体气液界面现象的重要物理量,影响着流体界面传热、传质、沸腾换热和微缩通道的流动。黏度是流体重要的迁移性质,表征着流体分子的输运特性。表面张力和黏度是燃料重要的热物理性质,影响燃料的喷射、雾化、传热、存储稳定性和燃烧等过程,并对发动机的冷启动性、功率和排放特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课题组已有的悬滴法液体表面张力实验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系统解决了原系统存在的结雾、液体外泄、针管液体回吸、本体调节难度大且调节时间长以及调节时影响两端加热筒位置,遮挡拍摄光线,从而无法拍摄高亮光下的液滴图像等问题。改进后的实验系统密封效果较好,便于调节,窗口结雾在10?15分钟即可消除,实验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了检验改进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测量了正庚烷在温度范围为293.15?373.13 K的表面张力,拟合了计算方程并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文献值与本文方程偏差均不超过±1%。通过不确定度分析,改进悬滴实验系统测量流体表面张力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44%(k=2)。利用改进的悬滴实验系统,测量了几种含氧燃料纯质及其二元混合溶液不同温度点下的表面张力,其中,纯质的温度范围为298.15?343.15 K,混合溶液的温度范围分别为298.15?343.15 K,298.15?333.15 K和303.15?318.15 K。这些结果填补了含氧燃料与烷烃混合物表面张力实验数据的空白,同时为清洁燃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研制了一套可测量黏度的动态光散射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本体、散射光路、温度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按不同体积分数制备了碳化硅/正庚烷、三氧化二铝/水、二氧化硅/水三种纳米流体并对其分散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动态光散射实验系统对稳定分散的二氧化硅/水纳米流体的粒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0.0025%的二氧化硅/水纳米流体颗粒粒径实验值的最大偏差为0.513%,平均偏差0.351%,该动态光散射实验系统可满足液体黏度的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校准的二氧化硅颗粒稳定分散到己酸甲酯中对其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
【关键词】:表面张力 黏度 悬滴法 碳酸二甲酯 动态光散射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0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主要符号表8-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表面张力测量方法现状13-19
  • 1.2.1 表面张力理论简介13-14
  • 1.2.2 表面张力测量方法简介14-18
  • 1.2.3 表面张力测量方法的比较18-19
  • 1.3 黏度测量方法现状19-20
  • 1.3.1 黏度理论简介19-20
  • 1.3.2 黏度测量方法比较20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0-22
  • 第二章 悬滴法液体表面张力实验系统的改进22-28
  • 2.1 悬滴实验系统的改进22-25
  • 2.1.1 原实验系统概述22-23
  • 2.1.2 悬滴法实验系统的改进23-25
  • 2.2 实验系统的检验25-26
  • 2.3 实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碳酸二甲酯/烷烃二元混合物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28-50
  • 3.1 实验背景及意义28
  • 3.2 碳酸二甲酯和烷烃纯质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28-33
  • 3.3 碳酸二甲酯和烷烃二元混合溶液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33-47
  • 3.4 本章小结47-50
  • 第四章 动态光散射实验系统的研制50-68
  • 4.1 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史50-51
  • 4.2 测量原理简介51-53
  • 4.3 纳米颗粒的分散稳定性53-58
  • 4.3.1 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概述53
  • 4.3.2 纳米颗粒团聚成因及分散方法53-54
  • 4.3.3 纳米流体的制备54-58
  • 4.4 实验系统58-61
  • 4.4.1 实验本体设计58
  • 4.4.2 动态光散射实验系统58-61
  • 4.5 实验过程61
  • 4.6 实验系统检验61-66
  • 4.7 实验系统不确定分析66-67
  • 4.8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8-70
  • 5.1 工作总结68-69
  • 5.2 工作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凌波;张仁元;柯秀芳;;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郭守柱;黎阳;姜继森;;纳米流体输运性质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冯逸晨;颜红侠;贾园;;纳米流体在摩擦领域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6期

4 史保新;刘良德;邓晨冕;;纳米流体在制冷及冷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5 贾莉斯;彭岚;陈颖;莫松平;李震;;纳米流体凝固和熔融相变过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李云翔;解国珍;安龙;田泽辉;;纳米流体研究进展[J];制冷技术;2013年04期

7 宣益民;;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理论与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年03期

8 宣益民,余凯,吴轩,李强;基于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9 薛文胥;王玮;闵敬春;;颗粒聚集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影响浅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巧慧;朱华;;新型传热工质纳米流体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江海峰;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及其中高温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方晓鹏;纳米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傅怀梁;纳米流体热物理及泳输运特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魏葳;纳米流体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强;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长江;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孙通;纳米流体管内层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张国龙;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及数学模型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7 王瑞星;Al_2O_3-H_2O纳米流体蓄冷运输箱内温度场特性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8 李振威;变物性纳米流体传热传质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张小龙;含氧燃料表面张力实验研究及黏度实验系统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蔡洁聪;纳米流体对太阳能辐射选择吸收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3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33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