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轨迹及原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轨迹及原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摘要】: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233)——中国能源消费周期波动研究:基于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修回日期〕2016-03-07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与日俱增。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2.6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消费量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因能源使用而产生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全国大部分城市出现雾霾问题,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6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7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8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华贲;;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10年05期
10 张炎治;聂锐;冯颖;;基于投入产出非线性模型的能源强度情景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高杨;FDI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金冰茹;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0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5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