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渗透技术处理模拟放射性废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正渗透技术处理模拟放射性废液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渗透 放射性废水 核素 截留率 水通量 NaCl返混通量 膜污染
【摘要】: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技术是一种由渗透压驱动的新型膜技术,具有与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相当的出水水质,且能耗低、设备简单、污染小。本文利用FO处理模拟放射性废水,研究FO对单一核素体系、多核素共存体系及含硼体系中的核素的分离效果,考察膜性质、模拟废水的性质、汲取液(DS)浓度和流速等因素对FO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对膜污染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无论对单一核素体系还是多核素共存体系,CTA-ES膜对核素的分离效果都高于CTA-NW膜和TFC-ES膜。AL-FS模式优于AL-DS模式。最佳DS浓度为1.0 mol·L-1 NaCl。最佳模拟放射性废水的流速为11 cm·s-1。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单一核素体系水通量可达到10.7 L·(m2·h)-1,核素截留率为99.93%,NaCl返混通量为5.66 g·(m2·h)-1;多核素共存体系水通量可达14.2 L·(m2·h)-1,Co(II)、Sr(II)和Cs(I)截留率分别为99.89%、96.90%和95.51%,NaCl返混通量为3.08 g·(m2·h)-1。FO膜活性层表面的电荷是影响核素截留的主要因素。支撑层结构主要影响水通量和NaCl返混通量。对含硼放射性废水,CTA-ES膜对核素的分离效果高于CTA-NW膜和TFC-ES膜。AL-FS模式优于AL-DS模式。硼酸浓度对水通量和NaCl返混通量有影响。硼酸浓度为800 mg·L-1时,水通量和NaCl返混通量最大,分别是15.3 L·(m2·h)-1和3.73g·(m2·h)-1。硼酸对核素的截留率几乎没有影响。Co(II)、Sr(II)、Cs(I)的截留范围分别为99.63~99.89%、96.90~97.85%、95.20~95.51%。FO处理模拟放射性废水连续运行30 d后,水通量下降了9.9 L·(m2·h)-1。Co(II)、Sr(II)、Cs(I)截留率分别下降1.77%、6.09%、26.38%。膜表面的粗糙度增大,疏水性增强。膜表面污染物中Co(II)、Sr(II)、Cs(I)和Na(I)含量分别为5.32 mg·m-2、52.2mg·m-2、45.5 mg·m-2、2.71×104 mg·m-2。用去离子水对污染膜进行清洗后,水通量恢复39%。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鹏;叶幕群体光能截留率两种测算方法的比较[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5年02期
2 曾坚贤,邢卫红,徐南平;多通道陶瓷超滤膜孔径分布及截留率测定[J];水处理技术;2001年05期
3 孙绪江,王世昌;蛋白酶溶液超滤过程的截留率和活性损失[J];水处理技术;1991年05期
4 江华,余文琳;果胶超滤截留率研究[J];林产化工通讯;1997年03期
5 张新晖,袁其朋,方力,杨晓进;有机溶剂中纳滤膜通量和截留率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杨爱英,赵宗艾,金鼎五;动态过滤条件下核孔膜分级截留率的研究[J];化学工程;1996年02期
7 李鑫玮;祝万鹏;朱安娜;;纳滤膜对水中酚类物质的截留率及其定量结构关系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8 张文娟;张宇峰;王翔;;氢键对纳滤膜截留率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9 董声华,郑领英;凝胶色谱法表征我国几种有代表性超滤膜的截留率——分子量曲线[J];水处理技术;1991年04期
10 董声华,费美玲,田燕,牛正东,郑领英;用截留率—分子量曲线的变化表征超滤膜的污染[J];水处理技术;199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亚荟;磁控约束膜分离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郑逢春;有机相纳滤传递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合天;中性单糖纳滤截留率序谱的建立[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妍如;正渗透工艺特性与二醋酸纤维素膜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晓静;正渗透技术处理模拟放射性废液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4 雷晓东;γ-Al_2O_3纳滤膜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5 付静怡;浓海水纳滤分离工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宏志;纸质超滤膜的开发与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张清溪;黄酮化合物树脂洗脱剂的纳滤回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卢铭;γ-Al_2O_3纳滤膜分离性能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新晖;有机相中纳滤传递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10 罗利华;有机溶液的纳滤过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1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7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