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扰流孔强化蓄热式波纹板对流换热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22:32

  本文关键词:扰流孔强化蓄热式波纹板对流换热的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扰流孔 波纹板蓄热元件 强化传热 嗾损失 嗾损失系数


【摘要】:为了提高蓄热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特别是含尘烟气的余热回收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腐蚀、堵灰问题,蓄热式换热器的换热元件(蓄热式波纹板)表面结构必须进行合理地改造。扰流孔的存在导致传热元件的上下表面压差不同,进而会形成垂直于扰流孔截面的纵向流动。该流动会破坏原有的灰尘积结方式,纵向流动在灰尘的扩散过程中可以减缓灰尘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利于灰尘排出换热器,从而可以缓解积灰腐蚀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传热元件上添加扰流孔强化传热的方法,并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损概念对添加扰流孔后的传热元件进行了分析。采用瞬态实验方法本文研究了三种排列角度(15°,30°,45°)的扰流孔强化波纹板蓄热元件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扰流孔的波纹板蓄热元件相比,三种排列角度(15°,300,45°)下的带扰流孔的蓄热元件的平均Nu数分别提高了17.1%,24.8%,34.9%;而三种情况下的阻力系数f因子则分别提高了24.7%,33.1%,38.4%。这说明扰流孔带来的强化传热效果明显,与其他强化传热手段相比阻力升高幅度相对较小。利用等效泵功下的Nu/Nuo值比较发现,与排列角度为30°和15°相比,45°时比前两者的Nu/Nuo分别高了53.3%,67.8%,这表明扰流孔排列角度为45°时,波纹板蓄热元件具有最佳性能。为了评价扰流孔强化波纹板蓄热元件传热的效果,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对带扰流孔的波纹板蓄热元件的(?)损和(?)损系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中的(?)分析方法将(?)分析计算从稳态传热计算拓展到了瞬态传热,增大了(?)分析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分析得到了(?)损与(?)损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曲线,曲线表明(?)损和(?)损系数有一个临界值,临界值处(?)损和(?)损系数的数值均达到峰值。临界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流体的流动形态处于过渡态时流体的无规则运动变化剧烈,导致流体的熵增会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使(?)损和(?)损系数数值达到峰值。雷诺数在临界值时,能量浪费较为严重。对于传热元件而言,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应尽可能的避开其在临界值附近工作运行。为了探究流道曲率半径对扰流孔强化传热时带来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曲率半径下开扰流孔时的强化传热效果,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以及温度场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扰流孔之后,通道内空气出现扰动,扰流孔附近产生纵向速度和板间流动,致使通道内流速分布及温度分布更为均匀,换热效果增强。利用分离式方法,从理论角度初步分析了扰流孔带来的阻力与传热变化。扰流孔孔径7、8、9mm三种情况中,综合强化换热性能最好的是扰流孔孔径9mm的情况,而波纹圆弧曲率半径对扰流孔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需综合考虑扰流孔的孔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超;吴超林;张魏;王成军;;孔-肋相对位置对通道各壁面换热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6期

2 郑小涛;徐成;喻九阳;林纬;彭常飞;;油封低温冷却器折流板开孔的传热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3 敬文娟;简士钊;尹树桂;魏新利;;穿圆形孔翅片对自然对流传热的强化研究[J];制冷学报;2012年03期

4 张启;金小峰;王恩禄;蔡明坤;;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锅炉技术;2011年03期

5 张国立;杨立;孙丰瑞;张健;;管内插入网状肋强化换热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6 党艳辉;明廷臻;刘伟;黄素逸;;开孔矩形翅片椭圆管流动及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9年12期

7 黄钰期;俞小莉;;紧凑式换热器开孔翅片流动传热特性分析[J];化工学报;2009年09期

8 曲乐;贾林祥;;锯齿与打孔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J];低温工程;2008年01期

9 邱丽霞;陈光利;张静媛;;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的火用分析[J];热力发电;2007年08期

10 高晓东;冯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评价方法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风良;回转式空预器中带扰流孔波纹板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7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77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