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梯级针肋硅基微通道流动沸腾稳定性实验

发布时间:2017-11-27 07:37

  本文关键词:梯级针肋硅基微通道流动沸腾稳定性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梯级针肋 流动沸腾 稳定性 充满比 集中参数法


【摘要】:制作了一种微针肋疏密梯级排布的硅基微通道,通道由11个针肋区以及10个无针肋通道组成,其中微针肋是15μm×15μm的正方形立柱。进行了以丙酮为工质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入口温度为47.4~52.5℃,质量流速为154~276 kg/(m~2·s),有效热流密度为27.22~224.29 kW/m~2。结果表明梯级针肋微通道使沸腾系统入口压力波动和流体温度波动幅度小于1%,外壁温波动幅值小于0.5℃。观察到梯级针肋微通道中特有的气液两相流动,例如产生于针肋密集区的核化气泡向两侧无针肋通道交替排散;无针肋通道中截面含气率类正弦的张弛波动。提出通道充满比的概念,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简化传热模型,说明了通道充满比与壁温、传热系数的耦合反馈关系,解释了梯级针肋微通道结构具有高流动沸腾稳定性的机理。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36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51210011)
【分类号】:TK124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随着微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硅基微通道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由于微通道尺寸狭小,单个气泡在微通道中比重增加[1],液体气化时气泡很容易充满整个通道截面,造成“毛细堵塞”[2]和“气泡爆炸性生长”[2]等流体在微通道中进行相变传热时特有的现象,增加了流动沸腾系统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2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3 刘敏珊;王国营;董其伍;;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研究进展[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4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5 云和明;陈宝明;程林;;粗糙平板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6 金文;张鸿雁;何文博;;齿形微通道内流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7 苗辉;黄勇;陈海刚;;随机粗糙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陈海刚;黄勇;苗辉;;航空煤油在微通道中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1年05期

10 付涛涛;朱春英;王东继;季喜燕;马友光;;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特性[J];化工进展;2011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曹刃拓;刘赵淼;;热通量对微通道流动特性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胡国庆;;复杂微通道中的液滴控制(英文)[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季喜燕;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贺占蜀;交错互通微通道多孔网格板制造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范晓光;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江涛;微通道内单相和相变传热机理与界面特性[D];清华大学;2008年

8 全晓军;硅基梯形微通道内水蒸汽凝结换热特性及等温同向喷射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田田;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甘云华;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的可视化测量及其规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茹;竖直微通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6年

2 刘征;超疏水微通道传递特性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楠;垂直入口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唐慧敏;异形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强化换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东继;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传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郭健;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婷婷;楔形结构矩形微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蔚萌萌;硅微通道冷凝相变流动与换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杨世鹏;塑料薄膜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31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231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