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储能与煤气化联合运行系统(火用)分析
本文关键词:压缩空气储能与煤气化联合运行系统(火用)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压缩空气储能 煤气化 联合系统 (火用)分析
【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蓬勃发展及电网峰谷差的逐年增大,储能技术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极具优势的大规模储能方式,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也存在自身的缺点,系统效率较低,依赖天然气作为燃料不符合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因此,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针对这两个缺点,本文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使用(火用)分析方法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分析,找到系统(火用)损失最大的部位,为提高系统效率提供方向;将压缩空气储能与煤气化进行联合,使用煤制气作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燃料,符合我国多煤少气的现状。首先,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使用(火用)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室始终是系统(火用)损失最大的部位,随着压缩机绝热效率、回热器效率、燃烧室效率、透平相对内效率的增加,系统总的(火用)损失是逐渐降低的,且降低的幅度依次减小。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首先应该采取的方法是提高燃烧室效率,依次是提高压缩机绝热效率、提高回热器效率,而采用提高透平相对内效率的方法是几乎没有效果的。其次,利用Aspen软件对Shell粉煤气化系统进行模拟,并进行(火用)分析,发现在氧煤比为0.79时,煤气化系统的(火用)损失最小,对系统做出改进,将原煤气化系统的氧煤比调整为0.79,此时可以得到煤气化系统(火用)效率的最大值。最后,将煤气化系统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联合,使用Aspen软件对联合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对联合系统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联合系统的(火用)效率及燃料成本,通过对比发现联合运行系统的(火用)效率比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出现小幅的下降,大约为1.9%,但是最终燃料成本明显低于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煤气化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是可行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友行;邓胜达;;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的小规模风力发电新技术[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1期
2 周友行;邓胜达;;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的小规模风力发电新思路[J];太阳能;2008年04期
3 徐挺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崇明的应用前景[J];科技风;2012年05期
4 张新敬;陈海生;刘金超;李文;谭春青;;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5 尹东伟;;压缩空气储能:比尔·盖茨看好的技术[J];中国产业;2012年12期
6 陈海生;刘金超;郭欢;徐玉杰;谭春青;;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7 余耀;孙华;许俊斌;曹晨霞;林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综述[J];装备机械;2013年01期
8 ;美拟建实验性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站[J];技术与市场;2013年07期
9 黄先进;郝瑞祥;张立伟;孙湖;郑琼林;;液气循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模与压缩效率优化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13期
10 陈海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海生;;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进展[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2 陶芒;陈仲达;;功能卓越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科学方案——循环经济开源节流最佳解读[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马昕;张承慧;李珂;田崇翼;;用于风电平抑的微型压缩空气储能混合储能系统功率控制策略研究[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4 高京生;;压缩空气式储能发电装置与系统——改装航机系统的新用途[A];2013年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三届)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高京生;;压缩空气式储能发电装置与系统——改装航机系统的新用途[A];2013 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三届)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付永领 李万国;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清洁能源发展的又一选择[N];中国电力报;2011年
2 中航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英杰;话说压缩空气储能[N];中国航空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何英;浅谈压缩空气储能[N];中国能源报;2012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藏风能于地下[N];科技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霞;大规模储能技术新突破[N];中国能源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肖紫烨;中科双良储能致力发展压缩空气储能产业[N];中国电力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金龙;基于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的分布式冷热功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张新敬;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张雪辉;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向心透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李雪梅;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部件特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泽;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回热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真;含压缩空气储能的CCHP型微网容量优化配置[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俊;含有压缩空气储能的微网规划与运行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张晓磊;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关键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军良;压缩空气储能与煤气化联合运行系统(火用)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郑祥常;等温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装置设计优化及其运行评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7 张磊;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訾星星;液气循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模与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王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模与全生命周期3E分析与比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郭欢;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1257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25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