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微流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及热应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3 14:07

  本文关键词:微流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及热应力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器件冷却 微流道热沉 流动换热 数值模拟 热应力耦合


【摘要】:本文以电子器件冷却为背景,对高热流密度芯片微流道热沉冷却进行了数值研究。对不同类型及结构的微流道热沉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综合换热性能以及冷却能力进行了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微流道热沉进行热应力分析。本文针对传统平直微流道热沉、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射流微流道热沉及双层平直微流道热沉的换热性能优缺点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在入口联箱添加金属泡沫有助于提高流道内换热场协同性及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结构综合换热性能最好的结论。提出了平直通道开槽设置对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针对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探寻了柱鳍分布密度、当量直径和旋转角度对流动换热的影响。对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模型进行热-应力耦合分析研究,探究肋端间隙高度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获得下阶梯型柱鳍微流道热沉最优换热结构。通过对比四种典型微流道热沉模型发现,在入口联箱添加金属泡沫可以有效起到平衡流量分布、提高热沉换热能效的作用;与传统平直微流道相比,等泵功下矩形柱鳍微通道的综合换热能效更高。通过对平直开槽微流道热沉数值研究发现,在平直微流道结构进行开槽设置可以强化换热;此外开槽方式是影响传热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大矩形开槽宽度和梯形开槽底角可以达到强化换热的效果。在对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的研究发现,柱鳍几何特性对微流道流动传热有重要影响:柱鳍分布孔隙率约为0.75时,微流道热沉换热性能最好;减小柱鳍当量直径可以增强热沉的冷却能力和换热性能;矩形柱鳍针肋旋转至约30°时换热强度及能效达到最佳效果。在对传统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进行热应力分析时发现,顶部盖板的中心及外围边缘区域聚集了较大的热应力;等肋端间隙柱鳍结构可以减小其顶部盖板的热应力及应变,但同时也降低了热沉的冷却能力;而阶梯型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不仅可以改善热沉顶部盖板的热应力分布,同时也可以兼顾获得较为理想的流动换热特性及芯片冷却能力;综合对比发现,下阶梯矩形柱鳍微流道热沉不仅换热能效高,且在热应力耦合分析中顶端盖板热应力-应变场最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左春柽;周德义;;矩形微流道内电渗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关炎芳;张国贤;金健;;新型压电无阀微泵效率分析及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9年01期

3 余伟竟;刘莹;杨大勇;;微流道壁面粗糙度影响的电渗流数值模拟[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年06期

4 邵丽颖;蒋东霖;吕雪燕;范晓望;马伟;魏仁杰;;重力场流分离实验微流道设计[J];工程与试验;2012年01期

5 王伟,刘世炳,陈涛,左铁钏;新型无阀微泵扩张微流道中流体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5年04期

6 尤学一;李胜华;肖厚蓬;;微流道粗糙壁面对流动阻力和控制的影响[J];化学工程;2008年08期

7 周林峰;曾静;彭艳;刘梅;;矩形微流道内三维水力聚焦效应理论计算[J];微电子学;2013年05期

8 蒋东霖;邵丽颖;范晓望;;重力场流分离微流道试制与非接触检测[J];工程与试验;2011年04期

9 关炎芳;张国贤;金健;;无阀微泵锯齿型微流道结构参数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年03期

10 关炎芳;刘春波;张士雄;俞正寅;;锯齿型微流道微泵流动特性分析及性能测试[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博;吴有智;孟军虎;;Al_2O_3微流道的微注浆成形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健;郑耀;李维仲;吴庆标;;微流道中生化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德坤;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道军;IGBT模块集成微流道散热的仿真及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毕波;基于LTCC的微流道结构设计和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瑾;微流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及热应力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秦杰;仿生微流道散热器结构优化及流动散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刘静;低雷诺数下微流混合效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凯辉;微流道内压力驱动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立芳;梯形微流道中电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魏子渊;基于熔融沉积牺牲层工艺的微流道制造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沈亚强;高聚物熔体在微流道内流变行为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苏博;陶瓷微器件的软刻蚀成形[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5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285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