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利用供热系统集成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利用供热系统集成研究 出处:《热能动力工程》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回收节能潜力巨大,本文将低真空运行与吸收式热泵有机结合,针对中小型湿冷机组提出一种新型凝汽余热利用系统,既有效降低汽轮机背压提高的幅度,又克服了吸收式热泵投资高与占地大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汽轮机凝汽余热回收的可行性。本文以135 MW湿冷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汽轮机末级运行安全分析,对机组背压及抽凝比设定安全性约束条件;并通过能效及经济性分析对构建的新型凝汽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优化,得出系统供热等效电及单位供热量成本随着背压的提高先减小后增大,在背压P_b=23 kPa时出现了最低值,即系统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性均最佳,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果用于指导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
[Abstract]:......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项目基金(E2013203181) 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科研项目(A201500108)
【分类号】:TM621;TK115
【正文快照】: 引言“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电力行业实施“上大压小”政策,关停大批中小型低效纯凝火电机组,使国家单位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37 g/k Wh。为完成“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6%的任务,正继续推行“上大压小”政策,使单位火电供电标准煤耗再降10 g/k Wh[1]。然而,国内仍会存留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鲁峰;余热利用系统的最优化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张正敏;;工业二次能源(余热)的计算方法[J];中国能源;1977年01期
3 徐善弼;;U形窑的余热利用[J];混凝土及建筑构件;1980年06期
4 倪德良;;固体辐射余热利用的方法和效益[J];节能;1985年10期
5 张立福;;余热利用器[J];可再生能源;1988年01期
6 宋文华;余热利用系统的优化分析[J];节能技术;1989年03期
7 黄爱群;;水泥立窑的节能潜力[J];现代节能;1992年02期
8 张祝文;;煤炉的余热利用[J];可再生能源;1992年03期
9 贾相贵,姜成敏,祁锦臻;利用烘干余热采暖潜力大[J];中国设备管理;1995年09期
10 李国斌;工业用汽的余热利用[J];应用能源技术;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灵州电厂电除尘余热利用节能提效改造顺利实施[A];《电站信息》2012年第5期[C];2012年
2 杜守虎;;连铸坯余热利用技术现状及困境[A];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志国;王凯志;朱广庆;白杰;孙俊杰;;空压机自身运转余热及工业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系统[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曹雪平;黄炜;;回风源热泵在矿井余热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孟志明;张荣静;;锅炉余热利用的分析与实践[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6 张延平;赵志星;程富全;徐建良;左广传;;首钢烧结机环冷热风余热利用的实践与探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军;武国峰;雷震东;吴坪杨;;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的现状及其技术发展的初探[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淑霞;刘庸;薛万青;;首钢烧结厂烟道气的余热利用[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张爱华;张红;;发射机房的通风与余热利用技术[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10 邓胜祥;周孑民;;某厂乏汽余热利用与冷凝水回收新方法研究[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晓明;国内首例箱体式余热利用装置投入使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2 记者 焦同喜 实习生 姜薇;长城长公司余热利用项目一年节煤5000吨[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3 记者 柳尧杰 通讯员 刘高德;鄂庄煤矿发挥“余热”[N];莱芜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潘卫平 通讯员 杜晓明;中铝山东分公司余热利用成效显著[N];淄博日报;2009年
5 张秀凤;余热利用“集腋成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记者 李丙驹;缪双大:双良的责任就是变废为宝[N];经理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祥 通讯员 魏忠民 张娜;河北钢铁承钢饱和蒸汽余热利用工程启动[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记者 赵引德;金大地开辟余热利用新途径[N];中国化工报;2010年
9 李兰伟;铁合金生产余热利用现状[N];中国冶金报;2009年
10 柳景常 沈立娜;电厂余热利用“热度”升温[N];中国电力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妍;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郭少朋;移动式余热利用系统蓄热器实验和模拟研究及经济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隧道窑余热利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浩;多能互补与余热梯级利用的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陈强;砷化镓聚光系统的构建及其太阳能电池温度的余热利用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4 张鑫;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蒋晴晴;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装置研究与数值模拟[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6 冀涛;国泰热电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技术经济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李钰;低品位余热利用过程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苏喜庆;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君;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设备选型以及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10 高建军;300MW供热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改造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4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35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