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燃烧实验及在隧道窑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蓄热式燃烧实验及在隧道窑应用研究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蓄热式燃烧实验 系统 点火枪 换向周期 火焰稳定性
【摘要】:蓄热式燃烧技术同时又被称为高温低氧燃烧技术,由于其突出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能力、低NOx及CO2排放特点,成为当下节能减排的一个热点,同时又能预热助燃空气,提高设备的燃烧效率,扩大燃料可用范围。本文首先对蓄热式燃烧的原理、燃烧特性、国内外研究以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重点是对实验的相关研究,研究了影响蓄热式燃烧系统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得出点火枪的火焰稳定性、系统换向周期、蓄热体的蓄热和释热性能等是影响系统运行过程中稳定性、高效性的主要因素。通过重点研究点火枪点火性能、蓄热体蓄热、释热性能以及系统换向周期的选取,得出空燃比K为12、过量空气系数a为1.2、天然气量为2.5 L/min时,点火枪的火焰特性达到了工程应用的理想状态,空气和天然气的比例、空气过量程度、气体初始温度等是影响火焰的稳定性(火焰长度和刚度)的主要因素,而换向周期的确定则由点火枪的火焰稳定性、燃烧室体积,烟气温度,烟气量,蓄热体体积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换向周期的不同影响着蓄热体的蓄热能力和释热能力,也影响到空气预热的效果,因此需要从理论分析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来确定合适的换向周期。最后通过耗能分析和理论计算,分析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隧道窑应用的可行性,为蓄热式燃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做准备。通过实验台架的搭建、安装、调试,到实验各项的逐步完成,最后到系统整体成功运行结束,有效通过实验验证系统及其各部件的稳定性、高效性,探究了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工程应用做好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Abstract]:Regenerative combustion technology is also known as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oxygen combustion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outstanding waste heat recovery ability, low NOx and CO2 emissions, 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eheat the combustion air, improve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of the equipment and expand the range of fuel availability. Firstly, the principl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egenerative combus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peration effect of regenerative combustion system are studied, and the flame stability and system commutation period of the ignition gun are obtained. The heat storage and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of the regenerator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When the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and the cycle of the system are selected, the air-fuel ratio K is 12, the excess air coefficient a is 1.2, and the natural gas quantity is 2.5 L / min. The fla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gniter reach the ideal stat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ratio of air to natural gas, the degree of excess air and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ga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ame stability (flame length and stiffness). Howeve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mmutation period is influenced by the flame stability, combustion chamber volume, flue gas temperature, flue gas volume, heat storage volum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heat storage capacity and heat release ability of the regenerator are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commutation periods, and the effect of air preheating is also affect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practical production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commutation period. Finally, through energy dissipation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generative combustion technology in tunnel kiln is analyzed. Preparation for the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generative combus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debugging of the experimental bench, to the gradual comple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items, and finally to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verify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and its component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explored, and a solid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s establish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效蓄热式工业炉在冶金行业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03年07期
2 陶有生;;顺流蓄热式石灰立窑[J];硅酸盐建筑制品;1984年06期
3 韩志刚;董永安;;天津地铁热环境控制——蓄热式通风[J];地铁与轻轨;1988年02期
4 吴长寿,唐彬桂,廖达清;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节能环保新利器[J];江西能源;2003年03期
5 ;节能案例研究58(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 高效蓄热式工业炉在冶金行业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3年06期
6 李朝祥,王雪松,阮本龙;蓄热式热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冶金能源;2004年02期
7 任泽霈,王斯永,陈启新;忯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动态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4年03期
8 罗文泉;;回转型蓄热式陶瓷热交换器给热系数的初步确定[J];工业炉;1985年03期
9 杨晓音;陶瓷蓄热式热交换器通过冶金部鉴定[J];冶金能源;1992年01期
10 常茹;日本开发小型冰蓄热式组合空调机[J];制冷技术;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妍;张品兰;杨佩珩;;蓄热式多功能医疗保健器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刘友;王连勇;孙广;庞兴露;;蓄热式高温炉的实验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占增;蒋扬虎;丁翠娇;欧阳德刚;曾汉生;张道明;;蓄热式燃烧用换向阀技术综述[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翠娇;蒋扬虎;刘占增;张道明;曾汉生;;一种单预热蓄热式燃烧器的试验研究[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洁;顾俭;李安东;;复合型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张永铨;;冰蓄热式热泵空调系统[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马春江;;30吨蓄热式熔铝炉引风机改造[A];全国第十二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谢天华;温治;宋小飞;冯俊小;石洪志;饶文涛;;蓄热式高温实验炉的优化设计及其实现[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斌;王占军;;固体蓄热式电暖器供暖系统测试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侯长连;王贵宾;;唐山国丰145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高效蓄热式高炉煤气步进式加热炉的开发与应用[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志刚;晋能集团蓄热式改造见成效[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2 记者陈岩;镁业分会将召开蓄热式炼镁炉窑技改项目推介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3 记者 曹伍;熔炼炉高效节能蓄热式技术问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4 张宇;中钢首创钢包蓄热式烘烤技术[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5 付毅飞;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获专利[N];科技日报;2004年
6 ;“北京神雾”在神州崛起[N];中国冶金报;2006年
7 廖建国;环境友好型蓄热式燃烧器的应用及未来展望[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幼玲 通讯员 窦松筠;追求高品质 携手创辉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黄裕侃;蓄热式有机废气催化燃烧技术节能效果明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夏德宏;白云石U型直接蓄热式煅烧工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喜来;蓄热式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在工业窑炉上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田中君;蓄热式换热与SCR脱硝联合利用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嘉禾;蓄热式钢包烘烤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姜春东;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控制系统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张焱;蓄热式相变换热器的设计与数值模拟优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祁霞;蓄热式钢包烘烤器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5 邓耀威;蓄热式燃烧实验及在隧道窑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韦成国;蓄热式电加热装置研制及经济运行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7 方会斌;蓄热式钢包烘烤器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8 彭荟羽;蓄热式钢包烘烤装置的节能优化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9 丁翠娇;蓄热式燃烧器结构优化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谭易君;圆形蓄热式熔铝炉内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及优化[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00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40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