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通道内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及敏感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裂隙通道 换热系数 解析解 敏感性分析 出处:《太阳能学报》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岩体裂隙通道内换热问题为核心,应用局部非热平衡法,针对圆柱岩体裂隙内流动换热理论模型,依据岩体截面二维导热方程推导出单裂隙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通过将可测参数带入计算方程中,得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并与文献中将岩体半圆截面等效为矩形一维导热模型所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裂隙开度条件下,当流速较低时其结果与文献得出的结果吻合较好,但随着流速的增大误差逐渐增大。利用敏感性分析法,在外壁温变化条件下,分析裂隙开度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表明流速的影响略大于裂隙开度。
[Abstract]:Taking the heat transfer problem in the fissure channel of rock mass in th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as the core, the local non-thermal equilibrium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flow heat transfer in the fissure of cylindrical rock mass. According to the two-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of rock mass sectio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soli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gle fissure flow is derived. By introducing measurable parameters into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fracture opening condition, when the velocity of flow is lower,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the error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velocity. The influence of crack opening and velocity 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uter wall temperature variation by us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which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velocity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crack opening.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263)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全宏,林宇震,刘高恩;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冲击换热系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2 侯忠霖;姚山;王廷利;张兴国;金俊泽;;一种铝合金水冷界面换热系数反求方法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年01期
3 刘国勇;朱冬梅;张少军;李谋渭;;高温平板水雾冷却换热系数的数值分析[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12期
4 白江涛;朱惠人;张宗卫;许都纯;;叶片全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实验测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5 张时锋;李自良;;基于有限元的换热系数反求法[J];新技术新工艺;2011年11期
6 董海燕;;复合换热系数对矿井火风压计算的影响[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4年Z1期
7 庄晓青;张慎良;;汽油机缸盖局部瞬时换热系数的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8 赵长义;吕利太;洪成珠;;用换热系数评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方法[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9 吕邦泰;汽包水空间内壁等价换热系数的求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10 吴丁毅 ,刘松龄;涡轮叶片型面换热系数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成;丁瑞星;;平安大厦外表面换热系数与建筑高度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侯晓飞;诸凯;付萌;吕静;;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套管内换热的实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国庚;王忠衡;;冰浆流体流动换热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汉中;张红;庄骏;;小型轴向槽道热管蒸发段的换热系数[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志强;周建安;;钢锭凝固过程中锭模温度及换热系数变化的数值模拟[A];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S06:凝固与连铸[C];2014年
6 张宗楠;陶乐仁;王建;;R22在一种光管内无润滑油冷凝性能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谋渭 张少军 边新孝 刘国勇 朱冬梅 王琳;中厚板常化炉后快冷(NAC)技术装备[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宁;多孔建筑材料表面换热系数的风洞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立强;凝固界面换热系数反求及铝合金薄壁件压铸造工艺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3 张超;燃气透平导叶气热耦合实验与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卜晓兵;Al-Cu与Al-Si-Cu合金凝固微观组织的仿真模拟[D];湖南大学;2013年
5 王振峰;边界元法在气热耦合计算及冷却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冰;CO_2冷风机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张举;热锻温度场接触换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与装置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礼;反循环蒸发器内波动流体对螺旋的传热性能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孙俭俊;涟漪纹管和人字形微翅片管蒸发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刘磊;对流冷凝换热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俊文;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的传热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7 周霄鹏;人字形微翅片管和涟漪纹管管外冷凝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郑琳;海面物体表面特性计算中部分模型的验证及改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高鹏;6082铝合金热冲压界面换热系数实验与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李金辉;水冷模模铸的铸件/铸型界面换热系数的反向求解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20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52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