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缺口研究
本文选题:能源强度缺口 切入点:DEA-SBM模型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DEA-SBM模型测度地区间能源强度缺口,并研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2003—2014年间,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缺口逐年缩小,其原因是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缩小作用,而要素禀赋、政府支出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扩大作用。为了实现能源强度的最优化,国家"十三五"期间应采取"提升东部产业结构,减少中部政府干预,提升西部技术水平"的区域性措施。
[Abstract]:The DEA-SBM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gap of energy intensity between regions and to study its determina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of energy intensity between 2003 and 2014 in China shrinks year by year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economic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narrow the gap of 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and factor endowment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an enlarge the gap of 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regiona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 reduc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rais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the western region.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十三五’宏观经济目标与最优控制研究”(71563059)
【分类号】:F426.2;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6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7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8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华贲;;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10年05期
10 张炎治;聂锐;冯颖;;基于投入产出非线性模型的能源强度情景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高杨;FDI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金冰茹;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63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