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对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室 切入点:数值模拟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是未来洁净煤技术主流发展方向之一。燃用煤气化合成气的重型燃气轮机是IGCC的核心设备,而合成气富氢、热值低、氢含量变化剧烈的特点对燃烧室的NOx抑制、冷却和燃烧稳定性等带来了挑战。不断提高压气机总压比和燃烧室出口温度进而提高循环效率是燃气轮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工作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燃烧室技术是IGCC系统下燃气轮机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针对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关键性能参数——壁温和污染物排放,以获得其压力影响规律和内在影响机制为目标,本研究发展了适用于高压条件下合成气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研究了压力对流动、混合和反应的影响,细致分析了污染物生成特性及路径、辐射对流换热特性及机制,分别对光学通透概念燃烧器的流场特征和火焰形态、模型燃烧室和全尺寸燃烧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发展适用于高压条件下合成气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公开文献数据和实验数据完成验证。基于控制方程选取对压力影响具有精细描述的控制方程求解方法、模型和物性拟合公式。利用标准燃烧实验数据对湍流模型进行优选、参数优化和验证;利用公开文献数据对采用的燃烧模型和化学反应机理进行高压条件下的对比验证,形成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光学通透燃烧器和模型燃烧室实验研究,对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实验验证。(2)合成气燃烧室内火焰结构压力影响研究。火焰结构体现了燃烧室内流动、混合和反应特征的综合影响。采用化学反应器模型及CFD数值模拟和光学通透燃烧器实验手段,研究压力对燃烧室内流场、掺混、组分分布以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利用反应器模型对合成气反应焓及绝热火焰温度随压力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光学通透燃烧器冷态流场以及热态OH*测量实验,采用CFD计算分析压力对光学燃烧器、模型燃烧室和R0110燃烧室内流场、掺混、组分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力升高后,燃烧室内火焰温度峰值位置向后移动,当Re高于105燃烧室内的湍流充分发展,温度峰值位置趋于稳定;绝热火焰温度上升和掺混恶化,局部火焰温度峰值大致满足Tpeak~p0.04,压力高于0.5 MP8后,局部火焰温度峰值变化较小。(3)合成气燃烧室壁温压力影响研究。通过对模型燃烧室和R0110燃烧室的CFD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压力对燃烧室壁温的影响规律和内在影响机制。分别取出模型燃烧室和R0110燃烧室头部区、主燃区和掺混区上温度测点的实验和计算数据,分析不同区域壁温的变化规律。利用CFD数值计算分析两种燃烧室内外壁面热通量、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随压力的变化,结合火焰结构分析,解释壁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力升高,壁面开孔附近位置壁温略有下降;缺少冷却的燃烧室尾部壁温升高,壁温最大值Tmax~p0.06,壁温分布趋于稳定;对流换热强度在Re=105后趋于稳定;辐射强度在压力高于0.5 MPa后趋于稳定。(4)合成气燃烧室污染物排放压力影响研究。以模型燃烧室和R0110全尺寸燃烧室为对象,建立化学反应器网络(CRN)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完成验证。结合光学通透燃烧器实验,采用模型及R0110燃烧室的CRN模型分析全压范围内的NOx/CO排放和NOx的生成化学反应途径的压力影响。对比不同低污染燃烧技术在高压下的减排效果,分析合成气燃料氮NH3存在条件下,高压燃烧室的污染物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当主燃区温度高于1800 K时,NOx与压力呈指数关系;低于1800 K,呈抛物线型关系。前者热力型占主导地位,后者N20型主导NOx排放。CO与压力呈负指数关系。降低热力型/N20型NOx排放比例,可以有效控制高压条件下的NOx排放。相较于蒸汽稀释,预混和柔和燃烧方式可在更高出口温度条件下控制高压NOx排放。此外,压力会降低合成气燃料氮的转化率。综上,火焰结构和壁温模化需要满足流动和热力学两个准则条件。流动临界条件为出口Re高于105,燃烧室内的湍流充分发展,流场结构相似稳定;以压力每上升0.1 MPa火焰和壁温温度峰值上升小于1%为标准,火焰结构和壁温压力模化的热力学条件为压力高于0.5MPa。污染物排放则可以根据上述分段规律进行预估,并通过降低热力型/N20型NOx排放比值控制高压NOx排放。本研究可为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潮桂;;裂解气或合成气的气体冷却器[J];化工与通用机械;1973年05期
2 ;合成气[J];公用科技;1996年02期
3 郭培卿;臧述升;葛冰;;合成气燃烧数值模拟与验证[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年01期
4 荀航;张卫帅;;合成气分离技术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3年05期
5 朱锡锋;生物质气化制备合成气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2年06期
6 杨巨生;陈清军;姚翠兰;张永发;谢克昌;;煤高效制合成气装置传热特性的模拟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崔隆起;周红军;周广林;;沼气重整制合成气技术可行性探讨[J];可再生能源;2011年02期
8 郭小杰;李文艳;张国杰;;现代煤气化制合成气的工艺[J];能源与节能;2011年07期
9 杜霞;张欣;任常兴;王婕;;煤气化厂房合成气的火灾危险性类别[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年10期
10 翁思麟,张亦人;用深冷法精制合成氨的合成气[J];深冷简报;196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能源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合成气中枢及有关催化技术[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肖文德;袁渭康;;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晓奇;;合成气净化催化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道安;季生福;郎宝;;模拟生物沼气制合成气催化反应工艺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振花;夏满银;王保伟;许根慧;;低温等离子体用于甲烷和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反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铁军;常杰;崔小勤;张琦;付严;;生物质催化气化制取合成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谭静;王乃继;肖翠微;周建明;李婷;;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8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10 何方;黄振;李海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军;碳氢基合成气制燃油将实现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栗清振;共同研发煤制合成气转化新方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班健;壳牌参与研发合成气转化新方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记者 李东周;合成气深度净化让硫“微乎其微”[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陈敬农 通讯员 杨晓萍;天然气制备合成气有了新工艺[N];科技日报;2003年
6 记者 秦京午;壳牌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签合作协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特约记者 杨春雨;让二氧化碳回收有利可图[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谢文艳 刘秋雁;国内首套裂解焦油气化生产合成气装置试车成功[N];大庆日报;2012年
9 廖建国;制合成气装置用抗金属粉末化合金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记者 许可新;IGCC:驯化最脏的能源[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扬;合成气/空气贫燃层流预混火焰的传播和熄灭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王翰林;压力对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姬涛;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催化氧化重整制合成气镍基催化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4 成功;生物质催化气化定向制备合成气过程与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瑙莫汗;合成气制低碳醇碳化钼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郭建忠;镍基催化剂上甲烷临氧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祝星;化学链蒸汽重整制氢与合成气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郭培卿;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晓宇;合成气燃料点火及火焰稳定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杨丽;煤/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燃烧特性的激光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敏超;稀释剂对高温高压下合成气层流预混火焰燃烧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程月;等离子体诱导沼气重整制合成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薛文峰;旋转弧等离子体转化甘油、油脂制合成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顾一丹;合成气制烯烃(SGTO)产物组成的分析表征[D];复旦大学;2014年
5 朱婷婷;基于物质/能量平衡优化生产尿素的布朗工艺[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朱轩豫(Chu Hsuan Yu);生物质合成气高低温变换制氢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彭芬;CH_4-合成气在连续式步阶反应器上直接合成C_(2+)含氧化物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张奎爽;基于钨基载氧体制取合成气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陈清军;煤高效制合成气装置的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孙迎;甲烷联合重整三重整制合成气的热力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6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69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