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8 10:50

  本文选题: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切入点:碳强度 出处:《企业经济》2016年10期


【摘要】:以通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机理,并运用FAST分析了江苏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煤炭消费比例是促进碳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他能源(水电、风电、核电等)消费比例是抑制碳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碳强度对煤炭消费比例最敏感,其他能源消费比例次之,对天然气消费比例最不敏感。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单位煤炭消费比例用单位其他能源消费比例替代时,达到的碳强度降低效果最明显。因此,为了尽快达到碳强度目标,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方面,应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和增加其他能源消费为侧重点。同时,加速开发低碳技术,促进江苏能源结构转型,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Abstract]:Based on path analysi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 carbon intensity is discussed,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hange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o carbon inten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s analyzed by FA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is the main factor 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carbon int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energy sources (hydropower, wind power, nuclear power, etc.) is the main factor to restrain the growth of carbon intensity, and the carbon intensity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the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The proportion of other energy consumption followed,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s the least sensitive.On the premise that the total amount is unchanged, the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effect is the most obvious when the unit coal consumption ratio is replaced by the unit other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ch the target of carbon intensity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we should focus on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and increasing other energy consumption.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Jiangsu energy structure, and advocate low-carbon green lifestyl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居民节能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政策研究———以中国东部城市为例”(项目编号:712732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态度——行为’缺口修复视角的城市居民绿色出行促进政策研究”(项目编号:71473247)
【分类号】: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6年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年01期

2 江文;1992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4年03期

3 周天洪;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对比分析[J];北京规划建设;2002年02期

4 ;中国将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J];江西电力;2002年02期

5 马宪国;俞增盛;;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及调整规划探讨[J];上海节能;2002年05期

6 田志勇;关忠良;王思强;;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的熵应用研究[J];中国能源;2008年10期

7 马晓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特征[J];中国能源;2008年10期

8 ;广东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渐唱主角[J];广东经济;2009年10期

9 石晓妹;张燕;;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及其环境效益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10年08期

10 戚红艳;吴寿平;;广西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J];绿色科技;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耿喜梅;;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关系探析——以1978—2010年为研究对象[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宁;湛必云;刘辉;;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能源消费结构预测[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黄晓芳;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一鸣;能源消费结构错位拖累产业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邓琴 通讯员 刘德俊;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N];韶关日报;2009年

4 蒋悦音;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隐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超义;减少煤炭使用量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N];国家电网报;2014年

6 见习记者 阙燕梅;国内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速[N];期货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刘文波;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郭惠 姚雷;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用电比重[N];国家电网报;2013年

9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吕继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N];宁夏日报;2014年

10 致公党市委副主委 刘晓光;加速结构调整 促进节能降耗[N];抚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新东;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杭雷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燕;基于3E系统协调的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玉新;减排约束条件下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郭均超;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洪晓芸;海南省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阶段特征及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江大学;2012年

5 马贤麟;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政策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6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米倩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8 曾红;长沙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贤龙;中国低碳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结构选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延庆;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1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721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