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冲击对内冷通道侧壁面换热特性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前缘 + 内冷通道 ; 参考:《推进技术》2016年07期
【摘要】:建立了前缘梯形内冷通道的放大模型,结合斜射流冲击冷却进行试验测量,研究通道内壁面的换热特性,并结合流场测量结果进行换热分析,更好地理解此类受限通道内冲击冷却的强化换热机理,为更高效的内冷通道设计提供参考。使用热电偶对出流侧壁面温度进行了详细测量,研究射流角度、横流和射流雷诺数对其Nu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出流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孔排上方和下方边缘附近壁面的换热;射流入射角度的增加使出流孔上方壁面的Nu峰值对横流强度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横流会削弱侧壁面上Nu峰值,且对出流侧壁面的不同区域换热情况的影响位置不同;射流雷诺数的增加将大幅提高整个出流侧壁面的换热能力,但对其换热特性规律不会产生影响。
[Abstract]:The amplification model of the trapezoidal inner cooling chann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channel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 cooling of oblique flow, and th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flow field measurement.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hanced heat transfer mechanism of this kind of impingement cooling in confined channel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more efficient internal cooling channels.The influence of jet angle, cross flow and jet Reynolds number on Nu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rmocouple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 side wall of outlet flow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ction of the outlet hole will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wall above the hole row and the bottom edge, and the increase of jet incidence angle will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peak value of Nu in the wall above the outlet hole to the change of transverse flow intensity.The cross flow will weaken the peak value of Nu on the side wall and influence the heat transfer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ide surface of the outlet flow, and the increase of Reynolds number of je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the whole side surface of the outlet flow.However,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动力工程系;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618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JQ7276)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阳;成文俊;赵永杰;杨琳梅;;高温高速气体射流冲击倾斜平板的换热特性研究[J];机电设备;2011年04期
2 杨震;赵振兴;郭琴琴;刘宏;曹子栋;;煤粉加压气化炉对流段换热特性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3 葛梦然;闫柯;高军;葛培琪;;空间锥形螺旋弹性管束换热特性数值分析[J];石油机械;2011年11期
4 李叶;刘圣春;饶志明;杨旭凯;;冰浆储存与融化及流动换热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低温与超导;2012年11期
5 韩雅慧;;气体压力对气流冲击平板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年24期
6 刘东;蒋斌;陈飞;;微方肋冷却系统的换热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02期
7 杜东兴,李志信,过增元,岳敏;微细光滑管内可压缩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8 庄正宁,唐桂华,朱长新;不凝气体存在时水平管束冷凝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9 翁锦萍,魏琪,吴志刚;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节能技术;2000年01期
10 刘湘云,丁水汀,陶智;横肋变截面U通道内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董志锐;刘松龄;张玉金;许都纯;游绍坤;杨林;;涡轮叶栅端壁区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试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李汶蔚;孙立成;李勇;;竖直管内蒸汽冷凝强化换热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3 黄翔超;丁国良;胡海涛;高屹峰;;R410A—油混合物在5mm光管内冷凝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家琛;巨永林;;低温绝热管内液氮两相流动换热特性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宁静红;刘圣春;彭苗;李惠宇;;R290管内凝结换热特性与凝结机制分析[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雷菲宁;徐小炜;苏亚欣;;结构参数对内置式PV-Trombe墙内换热特性影响[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侯亚丽;汪建文;;微管道内壁面平均温度的实验测量[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吕静;王伟峰;周传煜;赵惠忠;于国清;;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双;数据中心用泵驱动两相冷却回路换热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聪;被动式冷却系统中的流动冷凝及其对系统换热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路广遥;管束通道内单相及两相沸腾换热特性及流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杜东兴;可压缩性及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0年
5 刘东;高热流密度微结构散热器换热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逸敏;真空锅炉管束冷凝换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赵明明;热泵冷热源污水的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缪国君;狭小受限曲面空间内冲击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曾俊雄;流场涡旋核心分布对双工质冷却带肋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祁成武;多孔扁管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孙启超;层板结构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阎畅;带出流及横流通道内斜冲击换热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闻劭意;横纹粗糙面局部流动与传热特性[D];清华大学;2004年
9 Boutrab Kamel;流量波动条件下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秦伟;流体淋液光滑管束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4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74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