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增压系统共轨柴油机变海拔工作特性模拟
本文选题:柴油机 + 变海拔 ; 参考:《内燃机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以两级增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为研究机型,采用GT-Power构建了其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对比模拟了柴油机采用两级增压(2,TC)和单级增压(1,TC)的变海拔(0、2和4,km)工作特性.结果表明:1,TC压气机效率在发动机低速和高速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于2,TC,低压级压气机效率在发动机低速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高压级效率随发动机转速增加呈先升后降,且在0海拔下高转速时显著减小;相比1,TC,2,TC在高海拔下低速时的排气损失率显著降低,但传热与摩擦损失率增大,同时泵气损失随转速增大逐渐高于1,TC;随EGR率增大,1,TC压气机效率呈先升后降,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TC低压级效率随EGR率增大而快速降低,而高压级效率呈先升后降,并在低EGR率时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随EGR率增加,2,TC传热损失逐渐高于1,TC,但能显著降低高海拔时排气损失率和改善NO_x-BSFC之间trade-off关系.
[Abstract]:The one-dimensional thermo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of two-stage supercharged common rail heavy diesel engine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GT-Power.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esel engine with two-stage supercharging (TC2) and single-stage supercharging (1km) were compared and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1 / 1 Tc compresso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t low and high speed. For 2t TC, the efficiency of low pressure stage compresso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t low speed,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high pressure stage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ngine speed, and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high speed at 0 altitude. Compared with 1 TC2TC at high altitude at low speed, the exhaust loss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 loss rates increased, and the pump gas los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tational spe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1TC compressor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GR r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efficiency of low pressure grade de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EGR rate,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high pressure grad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t low EGR r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EGR rate, the heat transfer loss of T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c, but it can decrease the loss rate of exhaust gas and improve the trade-off relationship between NO_x-BSFC at high altitude.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6007,61263026) 云南院省校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13IB001) 云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16YJS027,2015J025)
【分类号】:TK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明;朱骏;邓康耀;崔毅;刘毅;荣伟华;张国征;;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与其他增压系统的对比计算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1年05期
2 苌葆全;;国外导弹增压系统述评[J];国外导弹技术;1981年12期
3 王宗林;增压系统工作中的可靠性[J];液压与气动;1986年02期
4 马修真,陈志显,李文辉,丁彦闯,朱友文,张栋波;基于模糊理论的增压系统故障诊断[J];内燃机学报;2001年05期
5 何义团;马朝臣;魏名山;朱智富;;二级增压系统压气机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何义团;马朝臣;朱智富;魏名山;韩静;;车用二级增压系统匹配方法与模拟计算[J];车用发动机;2007年03期
7 魏名山;张志;何永玲;马朝臣;邢卫东;;带不同类型调节阀的二级增压系统结构与性能对比[J];内燃机工程;2009年01期
8 魏名山;张志;方金莉;马朝臣;施新;邢卫东;;带有放气阀的二级增压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内燃机学报;2009年02期
9 曲德志;;船舶柴油主机增压系统故障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08期
10 杨磊;张俊跃;王振彪;;柴油机顺序增压系统进气切换机构的设计与数值模拟[J];柴油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夏立东;陈绍华;李海容;张伟光;尹剑;彭述明;龙兴贵;;一种特殊的气体增压系统初步设计[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2 张伟光;陈绍华;尹剑;张小安;李海容;夏立东;;超高压氦增压系统研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冬冬;陈翠和;陈斌;张永国;;海底油气多相混输增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陈金江;范玉德;刘知贵;;基于模糊控制的超高压增压系统建模与仿真[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周荣顺 通讯员 高先理;淄柴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N];淄博日报;2010年
2 郭志耘 彭小民;MIXPC增压系统 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N];中国船舶报;2009年
3 王发明;如何正确使用柴油机增压系统[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绍明;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计算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传雷;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防喘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艳;柴油机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匹配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国庆;汽油机涡轮再冷增压系统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宝川;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及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利奇;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变海拔自适应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祁博武;级间中冷作用及关键参数对二级增压系统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李长江;柴油机高原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匹配与调节[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萍;微型燃机然气增压系统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8 胡志林;柴油机匹配二级增压系统性能试验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赵东辉;柴油机二级相继增压系统匹配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李胜达;柴油机多阶段及双压气机顺序增压系统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8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78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