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催化器内浓度场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
本文选题:选择性催化还原 + 浓度场 ; 参考:《车用发动机》2016年05期
【摘要】:为提高NO_x的转化效率,研究了温度、空速、氨氮比和NO与NO_2的摩尔比对SCR催化器内浓度场的影响。试验验证了SCR化学反应模型,将准确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输入到Fire软件并建立SCR催化器模型,计算分析SCR催化器内组分浓度场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温度越高,NH_3和HCNO的浓度越高;流体涡流为喷雾液滴蒸发和热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速太大,NO的转化效率会降低;当氨氮比为1时,理论上NO_x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当氨氮比小于1时,NO_x转化效率随氨氮比的升高而升高,但在接近1时候产生氨滑移;当氨氮比大于1时,NO_x转化效率变化不大但会产生大量氨滑移。因此最佳的氨氮比应是在保证较小的氨滑移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NO_x转化效率。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_x,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ir velocity, ammonia nitrogen ratio and the molar ratio of NO and NO_2 on the concentration field in the SCR catalytic converter was studied. The experiment verified the SCR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The exact 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input to the Fire software and the SCR catalys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ntration field in the SCR catalyst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s drawn: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NH_3 and HCNO; the fluid swirl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vaporation and pyrolysis of spray droplets;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 will be reduced when the velocity of air is too large; when the ratio of ammonia to nitrogen is 1,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_x reaches the highest,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_x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mmonia nitrogen ratio when the ratio of ammonia to nitrogen is less than the ratio of ammonia to nitrogen. However, the ammonia slip is produced near 1. When the ratio of ammonia to nitrogen is greater than 1,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_x changes little but produces a large amount of ammonia slip. Therefore, the best ammonia ratio should be as much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NO_x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a smaller slip of ammoni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51306070)
【分类号】:TK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叔渝;史宗庄;;摩托车用催化器的研制[J];小型内燃机;1993年05期
2 宋金欧,邬静川,邓康耀,解茂昭;应用数值模型分析汽车催化器的性能参数[J];汽车工程;2000年06期
3 董信 ,缴毓樟;生态—马赫催化器的原理与应用[J];摩托车;2000年11期
4 帅石金,王建昕,庄人隽,陈峻锐;车用催化器流动阻力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1年01期
5 宋金瓯,解茂昭,邓康耀,邬静川;汽车催化器性能影响因素数值分析[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4期
6 王翔,王维城,王栋,王建昕;汽车尾气催化器温度场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林漫群,贾滨,景亚兵,阎希成,王颂秦,陈耀强,龚茂初,胡安明;摩托车催化器内部热冲击实验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S2期
8 王务林,赵航;提高蜂窝载体式车用催化器转化效率设计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9 高莹;于秀敏;李君;杨世春;;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三效催化器的温度场和转化效率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10 梁晶晶;邵忠瑛;;三效催化器与发动机匹配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涂安全;李卫兵;;基于温度预估的催化器过热保护标定研究[A];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马泽江;;三元催化剂诊断原理[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从“孵化器”到“催化器”[N];科技日报;2002年
2 ;“催化器”投石问路 小企业脱胎换骨[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赵三明;从欧Ⅲ迈向欧Ⅳ、欧Ⅴ:也许SCR技术对中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秀艳;催化器:为企业成长送一程[N];市场报;2002年
5 董信;性能优异的EM型燃油陶瓷催化器[N];中国邮政报;2001年
6 记者 刘丽达;摩托车排放又立新规 明年将达到欧Ⅱ标准[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7 清华大学科技园 李志强;从“孵化器”到“催化器”[N];人民日报;2002年
8 清华科技园中心主任 梅萌;大学科技园要当“催化器”[N];光明日报;2002年
9 余海;燃油精产品如何面对欧Ⅱ、欧Ⅲ[N];中国石油报;2004年
10 符 晓;鞍山创业中心“催化器”引人关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韬;重型柴油机尿素SCR与DPF系统的集成和优化[D];清华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恩山;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2 姚烨彬;车用催化器故障诊断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何立;车用催化器扩张段结构及其气流径向分布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王延昭;先进排放控制系统失效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业红玲;汽油车标定用临界催化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6 梁晶晶;两级式三效催化器冷起动起燃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滨;柴油机利用颗粒氧化催化器达国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齐龙飞;船用SCR系统催化器结构的设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霍振;重型柴油机SCR催化器载体储氨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毕海波;重型CNG发动机车载诊断(OBD)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89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