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条件下含湿多孔介质中液体分布及机理
本文选题:多孔介质 + 毛细力 ; 参考:《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建立了考虑临界含湿率的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加热条件下的热质传输模型。含湿率低于临界值时,由于不同孔隙内水分互不接触,无法在高低含湿率区域间产生由于毛细作用而引起的液体流动,因而忽略介质中液相毛细流动;当含湿率高于临界值时,则考虑液相毛细流动。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加热条件下低于和高于临界含湿率情况下的堆积颗粒多孔介质中水分迁移情况进行了分析。模拟分析及实验研究表明应根据含湿率与临界含湿率关系确定是否考虑由毛细力引起的流动。
[Abstract]: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of unsaturated wet porous media with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under heating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below the critical value, the liquid flow caused by capillary action cannot be produced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moisture content regions because the moisture in different pores is not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us neglecting the liquid capillary flow in the medium;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above the critical value, the liquid capillary flow in the medium is neglected, and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n the liquid capillary flow i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moisture migration in porous media with stacked particles under heating condition is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er or higher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show that the flow caused by capillary force should be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isture content and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176104)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向辉,昂海松,许锋;多孔介质传热传湿过程多层不连续问题的数值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恩宇,程乐鸣,褚金华,施正展,骆仲泱,岑可法;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燃气燃烧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3 赵治国;解茂昭;;实心与空心锥形喷雾与热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4 赵治国;解茂昭;;伞喷油雾与热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5 陈威;刘伟;;多孔介质太阳能集热组合墙的耦合传热与流动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8年02期
6 李明春;田彦文;翟玉春;;多孔介质反应体系中的耦合扩散效应[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7 王关晴;程乐鸣;郑成航;骆仲泱;岑可法;;往复热循环多孔介质“超焓燃烧”特性[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8 刘宏升;解茂昭;;多孔介质中液体喷雾燃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9 刘慧;董帅;幸念强;李本文;;多孔介质特性参数对燃烧温度及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09年12期
10 袁越锦;杨彬彬;徐英英;刘相东;;非固结多孔介质干燥的双尺度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饶文涛;李本文;;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工业应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鹏伟;王昊利;;微柱群多孔介质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李本文;刘慧;田溪岩;董帅;陈海耿;;预混气多孔介质燃烧器发展现状[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宣益民;;多孔介质燃烧热交换装置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李本文;刘慧;陈海耿;饶文涛;;气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侯根富;秦裕琨;;在惰性多孔介质中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火焰特性解析解[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震;闫晓;肖泽军;;骨架发热多孔介质内单相水流动传热实验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8 刘雪梅;许友生;;格子Boltzman方法研究竖直多孔介质板内混合对流传热传质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魏琪;;多孔层中非局部热平衡时热生物对流的稳定性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赛;多孔材料毛细孔收缩热质传递及分形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宏升;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林博颖;惰性多孔介质内的液雾燃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张东辉;多孔介质扩散、导热、渗流分形模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5 王恩宇;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赵治国;燃油喷雾与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内燃机中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姜海;多孔介质内预混气体燃烧的实验和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张扬;多孔介质内汽液相变传递的非均匀性效应[D];清华大学;2008年
9 东明;大孔隙率多孔介质内湍流流动和质量弥散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杜礼明;稀薄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振宇;部分填充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许珊珊;环状多孔介质燃烧特征的理论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褚金华;渐变型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唯威;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徐维广;自然堆积多孔介质燃烧及换热实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6 杨慧君;基于共轭梯度法的多孔介质热物性参数反演[D];重庆大学;2012年
7 姬翔;多孔介质与流体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传热的多尺度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8 范雪晶;液体形态对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传递特性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9 李振鹏;球床多孔介质通道单相流体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廖永浩;微球床多孔介质通道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9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08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