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云南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2 20:17

  本文关键词:云南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云南财经大学》 2014年

云南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研究

刘继旺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然而,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对能源的过度需求,能源短缺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能源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碳排放,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实行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能源,控制碳排放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云南为例,在已有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包括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综述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对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能源、经济、碳排放关系理论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1980-2012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量三者均呈现上升趋势;近几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到1以下,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但煤炭依旧是主要的消费能源;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转变,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但还没有达到绝对减排。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多变量生产函数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云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云南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存量、劳动力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系统存在反向调节机制。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各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对各州市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建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分析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结果显示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线性关系,而非“倒U型”。其三,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关系。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框架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强度分别对另外两个变量存在长期正向影响;而碳排放强度只对能源消费强度具有长期的正向冲击,对经济增长速度则具有负向冲击。通过VAR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云南经济发展较快,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也大幅增加,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对数迪氏指数分解(LMDI)方法对云南省人均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研究表明:能源效率是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次之,而经济发展则是人均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其拉动作用远远超过了前两个因素的抑制效果。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三条政策建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模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完善政策机制,倡导节能意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24;F127;F4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洁;王小妮;;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EKC”与“脱钩”理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4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14期

5 胡彩梅;韦福雷;;OECD国家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04期

6 唐建荣;张白羽;王育红;;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11期

7 胡军峰;赵晓丽;欧阳超;;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3期

8 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KC检验——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一项比较[J];产经评论;2011年06期

9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范巧;;永续盘存法细节设定与中国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9年[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J];河南科技;2014年19期

2 邓明;魏后凯;;空间相关性下中国地区经济的多重均衡[J];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3 杨瑞龙;张泽华;;刘易斯“拐点”与我国初次分配格局——劳动力供给曲线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J];经济问题;2014年11期

4 张伟;张晓青;吴学花;;FDI集群经济效应及环境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年10期

5 张伟;朱启贵;李汉文;;能源使用、碳排放与我国全要素碳减排效率[J];经济研究;2013年10期

6 黄茂兴;林寿富;;污染损害、环境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3年12期

7 吕明元;李彦超;宫璐一;;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天津市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9期

8 李昕;;能源安全视角下的印度“东向”外交[J];南亚研究;2013年04期

9 陈冲;林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与能源发展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黄春全;司伟;;甘蔗能源化如何影响食糖价格[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坤,刘滨,张阿玲;我国未来减缓CO_2排放的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王伟中,陈滨,鲁传一,吴宗鑫;《京都议定书》和碳排放权分配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卓玛措;冯起;;青海河湟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分析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_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5 张丽峰;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胡豹;对贵州五城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云;张军营;赵永椿;郑楚光;;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1期

8 潘家华;郑艳;;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世界环境;2008年04期

9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8期

10 任若恩,刘晓生;关于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的一些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2 吕静;;清洁煤之梦[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3期

3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4 ;绿色煤电挑战气候变暖[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5 李阳;张洪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下的低碳经济的转型建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6 宋帅;王裕胜;;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8 王艳坤;;低碳就在身边[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年10期

9 谢睿萍;;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10 杨绪彪;;碳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良;[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N];国际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邓吉祥;区域能源与碳排放战略决策支持的模型探索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苗壮;我国区域碳排放分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姬世东;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孙猛;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李洪丞;机械制造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及其碳效率评估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黄宜;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演变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研究[D];集美大学;2012年

4 种振;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5 费华青;企业碳排放相关的会计核算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郜新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碳排放评估及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苏燕萍;民法视角下的碳排放权法律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韩晓蕾;欧盟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9 阴世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夏鹏飞;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44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