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气泡周期性弹跳扰动流强化换热物理机制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1 10:30
【摘要】:随着微电子芯片技术的蓬勃发展,芯片尺寸不断减小,相应热流密度呈指数增长,微通道换热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常规散热方式在微型散热方面的缺陷,其中微通道多相流换热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微通道模型为基础,研究微通道多相流换热强化方式,基本思路是采用气泡流为流动扰动项,使用空气和水分别作为气液相工质,研究气泡流在微通道内的流动及传热强化效果,建立锯齿状表面微通道物理模型,对气泡在该模型中周期性弹跳扰动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耦合物理模型的建立。根据气泡运动过程的特征,建立了锯齿状微通道结构,并以平表面微通道作为基准进行对比,发现表面结构对近壁面温度边界层有中断作用。此外还深入研究了不同表面倾角锯齿结构的影响,通过对速度场和气泡运动场的分析,筛选出15°倾角的锯齿形表面结构作为数值模拟气泡周期性弹跳运动过程的最终物理模型。单气泡流流动传热分析。对单个气泡的流动传热进行模拟研究,将气泡的单个运动周期分为气泡冲撞段和弹跳段,并分别对应分析了流动与传热过程。气泡的运动过程中,主要是在液相流体的携带运动,同时气泡的传热强化主要体现在冲撞段,该段区域内气泡沿近壁面运动,对近壁面温度边界层流体产生冲击和推动,强化了该段壁面的对流传热。对微通道加热面平均温度和进出口压降进行的时序性分析,验证了气泡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气泡流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改变液相流体的初始场流速,研究气泡进入该流场后加热面的温度差值曲线分布,发现液相流速越大,加热面的温度下降幅度越大,这验证了气泡在冲撞段强化换热的效果。通过对比不同流速的液相流场中,近壁面温度边界层在气泡碰撞前后的变化,得出一定范围内高液相流速有利于气泡换热强化的结论。同时针对单气泡流温度边界层再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多气泡流模型,并分析了近壁面温度边界层在气泡冲击作用下的变化分布。对多气泡流压降和加热面平均温度的时序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气泡流在微通道中的周期性扰动有效的冲击了换热工质的热边界层,并且随着气泡频率的增加,强化传热的效果显著。
【图文】:

散热系统,微通道


研究发现,当电子元件运行温度升至 70~8定性下降 5%[2,3]。这些都对芯片级的散热设计提出方式的研究日益火热,微型散热系统技术的开发与进子系统常见的散热方式有:自然对流、强制风冷和在没有外界驱动力,依靠温度场的差异驱动环境空气法简单可靠,无须消耗额外能量,但散热效果不理想散热热流密度极小。强迫风冷散热是通过散热片和风将热量传至周围环境。相对于自然对流,风冷散热依率高,但由于空气本身作为对流介质的物理性质决定有限,并且高速风机带来的噪音与振动,不利于强制由于电子元件上微小的散热面和巨大的热流密度,常经不能满足散热的需要。

微通道,气相,科研工作者,气泡核


图 1.2 微通(VGS为气相速研工作者对微通道内多种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量实沸腾和对流蒸发以及两者共气泡核化、生长和脱离实现热将热量传递给主流体。Ra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刚,杨泽亮;纵向涡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2期

2 郑军,曾丹苓,王萍,高虹;利用流体脉动强化换热的试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3 殷立勇;张润来;;一种新型强化换热结构[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12期

4 吉桂明;;强化换热结构的工业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5期

5 胡枭;夏德宏;任玲;郭美荣;;蜂巢式金属扩展表面强化换热插件的开发[J];中国有色冶金;2012年06期

6 张艾萍;姚凯;徐志明;;强化换热管中超声空化对场协同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7 董們,郝平;换热器人工粗糙壁面强化换热研究[J];流体工程;1988年11期

8 李淑英,李兴泉,王乃华;管内流体脉动对强化换热的影响[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王增辉,贾斗南,刘瑞兰;狭缝通道两相流强化换热研究综述[J];热能动力工程;2002年04期

10 杨俊兰,马一太;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性能分析及应用[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同荣;欧阳新萍;姜帆;司少娟;;斜翅型冷凝强化换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贾臻;龚自力;邱金荣;;核级换热器强化换热方式对比与选择[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3 陈建红;欧阳新萍;熊高鹏;姜涛;薛娜;;几种管外凝结强化管的传热试验及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陶国龙;;基于降压核态沸腾相变一体化强化换热技术的脱硫工艺节水节能方案[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祁小松;张华;武俊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研究历程及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祁小松;张华;武俊梅;;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传热作用与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剑;管内强化换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孟继安;基于场协同理论的纵向涡强化换热技术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3年

3 司洪宇;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过程中强化换热技术及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激振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陶于兵;CO_2家用空调系统实验研究及换热器强化换热数值模拟[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5 马可;基于热管技术的磨削弧区强化换热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楠;通道内非对称布置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2 李亚飞;纽带管内流体强化换热及抗垢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贾宝光;新型内肋强化换热管综合换热性能的数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夏荣涛;超声空化对强化换热效果影响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5 彭茗;基于电流体动力效应的矩形通道内强化换热[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李世伟;除冰液强化换热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7 吴文煜;气泡周期性弹跳扰动流强化换热物理机制的模拟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8 曲增杰;逆流湿式冷却塔风水优化匹配强化换热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王忠会;场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强化换热[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10 李燕;凹槽通道中层流脉动流动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1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581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