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铁基燃油添加剂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与荷电特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6:45
【摘要】:柴油机排气中微纳米颗粒物质量与数量浓度较高,是危害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诱因之一。优化缸内燃烧过程与应用后处理装置虽然可以大幅降低柴油机颗粒质量排放,但是对超细纳米颗粒数量排放的控制效果并不十分有效。本文研究基于荷电凝并理论,通过外接高压电源对柴油机排气中颗粒进行正负极性荷电,提升颗粒在电场内碰撞凝并效率,将细小颗粒凝并成较大粒径颗粒,在不改变现有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结构参数的情况下,在降低排气颗粒数量的同时提高颗粒捕集器的捕集效率。通过台架试验和颗粒采样研究铁基燃油添加剂(Fe-Fuel Borne Catalyst,Fe-FBC)含量对柴油机颗粒粒径、微观结构与官能团等理化特性的影响,按质量比为100 mg/kg、200 mg/kg和300 mg/kg向国V柴油中加入Fe-FBC制备出Fe100、Fe200、Fe300三种混合燃油,利用发动机粒径谱仪(Engine Exhaust Particle Size,EEPS)分析仪研究不同Fe-FBC含量对颗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机燃用Fe-FBC燃油时,排气颗粒粒径分布向小粒径方向偏移,颗粒总数量浓度有所增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颗粒发现,纯柴油颗粒样品呈现团簇状结构,Fe300燃油颗粒样品存在更多的链状结构;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出颗粒的计盒维数,发现Fe300燃油颗粒的计盒维数更小,表明其内部碳粒子聚合效应减小,团聚程度减弱。自制双极荷电凝并装置并搭建出颗粒荷电试验台,燃油选用纯柴油与三种Fe-FBC燃油,柴油机颗粒荷电电压分别设定为0、5、10、15和20 kV,采用离子水溶液捕集柴油机排气颗粒并用电位仪测量分析颗粒表面Zeta电位与电荷量。结果表明:提高荷电电压能够显著增加颗粒Zeta电位和电荷量;随着荷电电压从0 kV增加到15 kV,颗粒的Zeta电位值与电荷量增加最明显,荷电电压为15 kV时,四种燃油的颗粒表面电荷量达到最大值;相比于纯柴油,Fe-FBC加入燃油中能够明显提升排气颗粒的Zeta电位和电荷量,当负极荷电电压为15 kV时,Fe100、Fe200与Fe300燃油颗粒表面电荷量与纯柴油相比分别增加了3.23、7.54和11.67倍。在柴油机台架上采用EEPS分析了荷电电压对排气颗粒粒径分布与凝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荷电电压增加,柴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当荷电电压为20 kV时,纯柴油颗粒峰值浓度粒径从60.4 nm增加到69.8 nm,Fe300燃油颗粒峰值浓度粒径从10.8 nm增加到19.1 nm,峰值处数量浓度降低41.1%;当荷电电压为20 kV时,燃用纯柴油的排放颗粒总数量浓度降低,燃用纯柴油排放颗粒的凝并效率达到最大值21.5%;此外,颗粒内含有Fe元素能够明显提升颗粒的凝并效率,在荷电电压为20 kV条件下,纯柴油与Fe300燃油核模态颗粒的凝并效率分别为29.2%和35.4%。荷电凝并耦合DPF开展台架试验,研究DPF对柴油机颗粒捕集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荷电凝并技术能够改善DPF对小粒径颗粒的捕集效率,在颗粒粒径处于6.04~12.4 nm处,DPF对纯柴油与Fe300燃油颗粒的原始捕集效率为35.1%和39.6%;当荷电电压为20 kV时,DPF在上述粒径范围内两种燃油颗粒的数量捕集效率分别增加12.2%和23.8%;荷电电压与Fe-FBC均可以提升DPF质量捕集效率,两者耦合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排气颗粒的数量与质量排放。
【图文】:

车用柴油机,排放法规,捕集,超细颗粒物


图 1.1 中国车用柴油机各阶段排放法规标准Fig.1.1 China all stages emissions regulation of automotive diesel engine.着柴油机缸内燃烧技术不断的升级和优化,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粒布范围大部分分布在 5~100nm之间[10-12],捕集超细颗粒物成为当前。DPF采用壁流式方式捕集颗粒,颗粒粒径越小其捕集效率会越低级超细颗粒物捕集效果很差。现今DPF厂家多采用增加孔数量和降略来提高对纳米级颗粒的捕集效率,但是此举措不但会增加DPF的且会提升柴油机排气压力从而导致发动机工况恶化[13]。在不改变D提下,实现对纳米级颗粒更高效率捕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油添加剂研究现状油添加剂应用

原理图,电晕放电,线式,电极


图 2.1 线式电极电晕放电原理图Fig.2.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rona discharge with linear electrode电晕放电形式较多,根据高压电极与接地极结构可以分为针板式、线式电晕放电,各放电形式通过改变电极的形状、布列形式和极板间距电晕放电特性的调整。此外,根据所携带高压电场极性可以将电晕放电晕放电与正极电晕放电。负极电晕放电依靠直接向局部区域释放高过电子能量冲击气体分子实现放电;正极电晕放电则依靠极强电场分子外围电子吸入电极,剩余下正离子削弱电极周围电场,相比于负,正极电晕放电产生离子浓度较低,放电电流较小。 放电特性影响因素电晕放电的稳定性决定电极对颗粒的荷电效率,当电极稳定释放出大油机排气中会形成均匀的离子风场,,对排气中的颗粒荷电有明显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4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云;;低排放、长寿命柴油机对燃料和润滑油的需求[J];润滑油与燃料;2007年02期

2 郭华;沈红节;计维斌;;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技术与标准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7年12期

3 陈卫锋;侯俊香;;液冷却EGR与喷油参数对高压共轨柴油机排放影响研究[J];农机导购;2016年09期

4 陆克久;宋正臣;代西良;范正伟;;燃油含硫量对柴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0年04期

5 杨挺然;;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技术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年02期

6 王秀叶,王旭,耿宗亮;降低190系列柴油机排放的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5年05期

7 徐阳;欧Ⅲ法规的实施与我国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思考[J];重型汽车;2005年05期

8 华龙;欧洲对柴油机排放的控制[J];城市车辆;2005年02期

9 张红升,王桂平;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措施[J];山东内燃机;2004年03期

10 王忠俊,张凌;柴油机排放及控制技术[J];船海工程;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严采娟;远莹莹;肖荣;范国梁;;快速萃取法分析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可溶性有机化合物[A];'2006天津市第十七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启琛;魏明;许法亮;冯坦;韩潇;何胜勇;刘凤阳;;柴油机后处理HC喷射均匀性仿真分析[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石晓燕;张洁;贺克斌;;柴油机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排放:柴油与生物柴油为燃料的对比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王达文;张宝诚;李翠华;;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简明预测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徐晓英;汪黎明;;船舶柴油机排放微粒机外净化的现状及静电除尘技术治理初探[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冯志明;蔡安克;范随长;程俊伟;;温度对蠕铁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A];2015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5年

7 于超;肖建华;王建昕;帅石金;;EGR率对燃用生物柴油的重型柴油机排放特性影响[A];200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讯;柴油机总体水平有待提高[N];中国物资报;2000年

2 南京汽车研究所 钱裕尧;对柴油机排放不应苛求也不能放任[N];中国汽车报;2000年

3 陶泽民;备战国4 客车柴油机排放技术获新进展[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记者 张银炎;沪江公司去年柴油机排放检测超百台[N];中国船舶报;2011年

5 记者 张银炎;沪江公司柴油机排放检测创新高[N];中国船舶报;2007年

6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关于涉及农用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的部级推广鉴定信息变更通知[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陈江 本报通讯员 唐翠霞;创新→领跑→跨越[N];广西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朱礼好;2006,小柴迈向环保的新起点[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9 王青林;扶上马送一程[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刘 坚;谁来为欧Ⅱ发动机“保驾护航”[N];中国汽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金武;HSDI柴油机雾化与排放特性瞬态多维建模和数值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覃军;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SCR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肖广飞;氧化剂设计改善内燃机燃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杨晓涛;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柴油机排放测试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5 施蕴曦;NTP低温再生DPF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一闻;柴油机DPF工作特性仿真及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范义;铁基燃油添加剂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与荷电特性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3 李琳琳;中高负荷下柴油机瞬变性能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4 武文捷;缸内双喷柴油机压燃燃烧模式的仿真实验探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5 姬凯凯;柴油机DPF再生热管理策略的试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8年

6 李昊;重型柴油机CVS测试系统及测试条件对排放测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年

7 赵海鸥;船舶柴油机排放在线监测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8 胡沛;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控制策略设计与试验[D];重庆大学;2018年

9 鞠明军;国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开发与匹配[D];吉林大学;2018年

10 赵阳;南极柴油发动机排放特性及烟气扩散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1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01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