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灰分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DPF的影响
【图文】:
图 1.1 颗粒物组分Fig.1.1 PM components机排放法规主要分为美国、日本、欧洲三大体系汽车排放法规,该法规自 1961 正式执行。作第一阶段(Tire 1)排放法规于 1991 年颁布,的轻型车第三阶段(Tire 3)排放法规颁布于 21993 年开始限制柴油车的 PM 排放,规定了柴km,而最大值不能超过 0.34 g/km,之后日本又开始颁布排放法规,目前,欧洲排放法规已经布了第一批排放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汽油机01 年,我国颁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放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或沿折皱通道前行,或穿过过滤层,当排气穿过过滤层时,其中的颗粒会]。POC 可在不出现堵塞的状态下达到部分净化颗粒物的目标。除了 PM,NOX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另一重点。PM 是燃料高温缺氧燃烧的产物是在高温富氧环境下生成的,,从生成条件看,二者存在 此消彼长 的关系。因用机内净化技术无法将 PM 和 NOX排放同时控制在法规限值内,还须采用高效的技术[24, 28, 32]。图 1.2 为两种主流的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技术路线,一种是废气再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DPF,另一种是优化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Seytic reduction,SCR)技术。第一种排放控制路线先利用 EGR 技术将 NOX排放降规定的限值内,但是由于 EGR 技术的引入会降低缸内循环的氧含量,引起 PM 的高,因此还需要加装 DPF 完成 PM 的高效捕集。第二种排放控制路线先优化缸内M 排放降低至法规规定的限值内,同样,这也导致 NOX排放量较高,随后通过降低 NOX排放。SCR 技术的原理是以氨等还原剂将排气中的 NOX选择性地还原成 N2和 H2O。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4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俊;李小华;蔡忆昔;施蕴曦;郑益;陈亚运;;低温等离子体喷射策略对柴油机EGR冷却器积碳再生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15年06期
2 楼狄明;林浩强;谭丕强;胡志远;方俭;;DOC+POC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及常规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2015年S1期
3 任小丹;罗香;冯会;衷友泉;尹小英;;拉曼光谱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6期
4 王庚辰;王普才;;中国PM_(2.5)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科技导报;2014年26期
5 孙柱;孙平;嵇乾;赵思博;;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电加热再生的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4年02期
6 孙鹏鹏;周浩亮;;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23期
7 雷利利;蔡忆昔;王攀;韩文赫;张琳;;NTP技术对柴油机颗粒物组分及热重特性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13年02期
8 侯献军;马义;彭辅明;颜伏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中灰分沉积机理及影响研究[J];汽车工程;2012年04期
9 王逢瑚;郭秀荣;马岩;杜丹丰;;柴油车尾气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年01期
10 岳常丽;刘红刚;;空气细颗粒物(PM_(2.5))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现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瞿磊;生物柴油调合燃料缸内废气氛围颗粒物的形成与特征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2 冯向宇;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郝斌;不同燃料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王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及其再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战强;重型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的开发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张德满;DOC辅助DPF再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李新;基于喷油助燃再生的柴油车颗粒物后处理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祚;进气富氧对增压柴油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的试验与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7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0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