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临近空间电流体推进技术仿真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13:15
【摘要】:临近空间飞行器是开发和利用临近空间资源的主要工具,由于临近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飞行器推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制约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根据我国军事发展的急迫性和优先度要求并考虑到临近空间的气压条件,本文提出并研究了在临近空间应用电流体推进技术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对其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大气密度、温度、大气压力、风场以及大气的成分和分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临近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基于临近空间环境及电晕放电离子风理论,本文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构建了离子风电推进器仿真模型,研究了气压、风速、电极尺寸与装置构型对推进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大驱动电压、增大电极间距、降低气压以及减小放电极半径均会使推进器推力增加;在风速影响下,离子扩散区会被压缩,会导致推力下降,当风速达到300m/s时,推力值为风速为0m/s时的10%-15%;施加前置偏压可以减少向前扩散的离子,进而提高推力与功率比值,而且前向偏压越接近阳极,对电流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此时推力也明显下降。其次本文利用真空实验罐系统进行了离子风电推进技术低气压实验研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实验测试结果拟合度很好,验证了仿真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此外,本文进行了低气压条件下的变参数对比实验,通过放电参数测量,获得功耗数据,讨论了相关设计参数对实验样机产生的电流和功耗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电路模型对实验样机产生电流和功耗的影响机理。最后针对电流体推进技术,本文提出了电动力贴片和和离子风电推进装置的设计,结合水平风场模型,研究了电流体推进技术在平流层飞艇上的应用途径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电动力贴片相比,离子风电推进装置具有较高的推功比,可达80mN/kW;在水平风场模型下,采用离子风推进飞艇即使在朝向原点的控制方法下,其移动范围在10km以内,远小于无动力飞艇,能满足通信需求,表明了离子风电推进技术即电流体推进技术在临近空间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图文】:

空间飞行器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临近空间是指介于传统航空航天之间(一般距地面 20-100km)的稀薄大气层,它的高度围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它已经成为各国注和竞相发展的热点[1-3]。临近空间飞行器指飞行高度在 20-100km 范围内,并利用临近空间有的空间资源执行一定任务的一类飞行器。与卫星等航天器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载荷能强、效费比高、部署速度快等,而与传统航空飞行器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生存能力更强、盖范围更广、持续工作时间也更长等特点。如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中的平流层飞艇能够实现定区域的长期、全天、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和高速移动通信,为空间预警、环境监测和高速信应用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4-6]。而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可携带有效载荷随时应急升空,现快速机动部署,使紧急情况下实现“全球到达,全球作战”成为可能[7,8]。随着有关技术的发和日趋完善,临近空间飞行器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离子风,效应,针形,发生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生装置结构的改进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学者完成[21]提出了在针形发射极周围增加环状发射极,设计制作了一个产生的风速是采用传统针形发射极的2.5 倍,,随后Moon又利相同功率下产生的风速是传统电极的4.53倍[22],然而Moon没察的性能指标,而是通过速度与输入电功率的比值定义了一ieldofflowgeneration)”,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无法与他人研究结改进方面,2002年Rashkovan[23]利用线电极与两个板集电极(生装置,通过对发热平板进行散热实验,获得的传热系数是4]采用渐缩管形式的筒状集电极来提高风速,并将其应用到微电l Singhal[25]采用波浪形的集电极板形成多组离子风发生装置紧散热风扇-RSD5离子风风扇,如图1.2所示,它的最大风速可以更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439;V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阳;盛峥;展恩泽;陈鑫涛;彭明旭;张博宇;刘珏;;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应用——临近空间气象大球探测数据的首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09期

2 刘晓慧;聂万胜;;反临近空间高速机动目标策略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3 ;动态[J];科学中国人;2017年27期

4 李怡勇;李小将;杨凡德;;临近空间装备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 黄华;刘毅;赵增亮;姚志刚;;临近空间环境对高速飞行器影响分析与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09期

6 李海林;吴德伟;;临近空间乘波体飞行器弹跳瞬间特性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2年03期

7 叶锋;郭宜忠;郑国杰;;临近空间预警平台防空反导作战运用问题初探[J];航天电子对抗;2012年03期

8 郑国梁;;关于临近空间的法律定位及应对措施[J];国防;2010年07期

9 杨凡德;杨维东;;临近空间系统效能分析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肖厚地;刘龙斌;吕明云;;X型尾翼临近空间飞艇隐身特性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沙孝鸣;李汇军;;临近空间风场探测及其影响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五)——丝路环境与地球物理[C];2019年

2 沙孝鸣;田天;赵文斌;李汇军;;临近空间风场地基联合组网探测[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四)——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C];2018年

3 陈伟芳;郑剑;刘靖;石于中;;临近空间稀薄与近连续流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健;;临近空间天气及其应用需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雄;龚建村;杨钧烽;肖存英;涂翠;吴小成;王博;谢衍新;;临近空间大气预报方法研究[A];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临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分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6 胡雄;龚建村;孙东松;艾勇;徐轻尘;肖存英;吴小成;涂翠;闫召爱;;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介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7 沈茹珊;崔寒茵;李超;林伟军;;模拟临近空间环境声速测量实验[A];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8 王荆宁;郎磊;梅立荣;;临近空间5G应用分析[A];5G网络创新研讨会(2018)论文集[C];2018年

9 陈琦;彭疆;漆光东;;临近空间飞艇用太阳能电池的选型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五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5集)[C];2012年

10 黄宛宁;李智斌;张晓军;周江华;;基于浮空器平台的临近空间骨干网络构想[A];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成宽;在南极放个气球 “看清”临近空间[N];科技日报;2019年

2 王鹏 程健 张梦 空军工程大学;临近空间成为各国悉心经营的战略新高地[N];中国青年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赵飞鹏;临近空间,一块被遗漏的战场[N];中国青年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焦静波;探索临近空间成为航空航天新热点[N];中国航空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王帆 戴春晨;专访光启刘若鹏:探索临近空间大有可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6 孙婧 记者 付毅飞;我国首款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完成临近空间飞行[N];科技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张保淑;临近空间升起“中国彩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

8 欧家骏 本报记者 付毅飞;临近空间无人机:飞翔在“第三极”的精灵[N];科技日报;2017年

9 实习生 苏琬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未来跨大洋飞行只要两小时?[N];中国青年报;2017年

10 李庆 任雪皎;临近空间创新发展与开发应用高峰论坛在京召开[N];中国工业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武韬;临近空间高速滑翔飞行器轨迹跟踪滤波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孟新宇;临近空间飞艇建模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3 荆楠;光度数据反演临近空间低速点目标特征信息与运动信息[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8年

4 邓潘;地基激光雷达对临近空间大气的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肖存英;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6 梁国龙;多谱段临近空间目标探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7 关卓威;基于临近空间平台的立体信息获取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杨钧烽;中纬度临近空间大气风场变化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9 韩燕;临近空间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研制与风场观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彭长艳;空间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午辛暄;稀薄气体效应对临近空间减速器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周凯;临近空间电流体推进技术仿真与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曲永志;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机载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郭岗岗;临近空间艇载声波测风技术[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年

5 杨源;临近空间拦截器末制导及控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曹宇彬;临近空间强机动目标定位跟踪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7 贾会;基于临近空间平台的地面目标定位跟踪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8 苗丽娟;临近空间动态网络稳定路由设计[D];重庆大学;2018年

9 孙萌;临近空间高空平台布局优化及负载均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0 刘宁;临近空间毫米波高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3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23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