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INTP作用下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2:12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柴油机排气净化成为柴油机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在柴油机尾气后处理领域凭借转化效率高、装置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直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柴油机尾气,关于利用间接低温等离子体(Indirect non-thermal plasma,INTP)技术净化柴油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研究较少。本文搭建了INTP净化柴油机PM的试验台架,展开了INTP作用下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为探究INTP技术对PM理化性质的影响,对采样获得的PM进行了热重试验,分析了INTP作用前后PM组分和特征温度的变化,根据阿伦尼乌斯法计算了INTP作用前后PM组分的表观活化能。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仪探究了不同负荷工况下INTP作用前后柴油机PM表面官能团和表观形貌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组分中的挥发性物质相较于固体碳表观活化能较低,INTP作用后,挥发性物质含量占比下降,固体碳含量占比上升。INTP作用后,PM的特征温度和表观活化能均下降,INTP降低了PM的氧化温度,提高了PM的氧化活性。INTP作用后,PM表面的烷基官能团减少,生成了新的含氧官能团和芳香环。INTP作用后,PM的堆叠结构变得相对平滑。(2)为深入探究INTP技术对柴油机颗粒物中可溶性有机成分(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OF)的影响,利用微量天平测量了INTP作用前后PM的质量,随后利用索氏萃取将8个PM样品中的SOF溶解萃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萃取样品进行了分析,探究了INTP技术对柴油机颗粒物SOF组分、碳原子数、支链烷烃含量和含氧组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NTP作用后,在不同负荷工况下PM的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小。INTP作用后SOF组分中生成烯烃、脂类和醇类物质,碳原子数较小的C11~C14含量上升,支链烷烃含量下降,含氧组分含量上升。(3)对NTP喷射系统的气源流量进行了优化,探究了气源流量对INTP净化颗粒物的影响。利用柴油机粒径分析仪测量了原机PM和不同NTP喷射系统气源流量下PM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对超细颗粒物、核态颗粒物和聚集态颗粒物的浓度和占比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INTP作用前后PM数量浓度几何平均粒径和质量浓度几何平均粒径的变化。利用热重分析仪对不同气源流量下PM的组分、特征温度和表观活化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源流量对NTP喷射系统产生的O_3浓度和产量影响较大。在不同NTP喷射系统气源流量下,INTP作用后PM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均下降。气源流量为10 L/min时,PM的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下降幅度最大。气源流量对挥发性物质的氧化活性影响较小,对固体碳的氧化活性影响较大。
【图文】:

颗粒物,主要成分


图 1.1 颗粒物的主要成分Fig.1.1 Main components of particulate matter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我国多个城市产生雾

北京地区


(a)本地排放与区域传输的关系 (b)本地排放的主要来源图 1.2 北京地区 PM2.5 的来源分析Fig.1.2 Source analysis of PM2.5 in Beijing area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寿彩丽;;柴油机尾气中可溶性有机物(SOF)的高效去除催化剂[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年03期

2 马志豪;钞莹;李磊;马凡华;徐斌;吴健;;柴油机颗粒在氧化过程中拉曼光谱参数的变化[J];内燃机学报;2015年01期

3 梅德清;赵翔;王书龙;袁银男;孙平;;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热重特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4 胡俊;孙平;梅德清;张敏;;颗粒捕集器捕集效率及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年06期

5 黄元龙;杨新;;大气细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3年13期

6 刘立东;史永万;高俊华;张仲荣;;低温等离子体对柴油机尾气净化效果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3年02期

7 郭红松;史永万;陆红雨;付铁强;曹磊;李菁元;;柴油油品对发动机颗粒物中SOF及PAHs排放的影响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3年01期

8 邢世凯;马朝臣;马松;;低温等离子体对柴油机排气微粒数量和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3年01期

9 帅石金;唐韬;赵彦光;华伦;;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3期

10 龚金科;吴钢;王曙辉;刘云卿;伏军;龙罡;;径向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速分布特性数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向宇;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郝斌;不同燃料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战强;重型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的开发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王攀;NPAC技术降低柴油机NO_x和PM排放的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彦宾;G汽车公司应对轻型车排放法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马翔;预混火焰工况对碳烟表面官能团和氧化特性影响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李博;燃料特性对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及氧化活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李登科;机动车排气中SVOCs及颗粒物中SOF成分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赖春杰;高压共轨柴油机超细微粒排放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东明;柴油机燃烧过程中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变化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张祚;进气富氧对增压柴油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的试验与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1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61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