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电厂所产生的烟气脱硫脱硝尾液是指烟气前置脱硝(SCR法)后置碱法湿式脱硫过程中残留的排放废液,具有高氨氮、高盐度(CI、SO42-浓度)和低B/C的特点。传统的生化脱氮方法对于脱硫脱硝尾液的处理依然十分困难。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脱氮途径。但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缓慢,其富集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本文研究了Anammox-ASBR工艺的中试实验的启动,以及脱氮性能的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在不同的接种污泥的条件下的富集培养,采用两组中试规模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R1和R2,有效容积530 L),通过分别接种氧化沟兼氧污泥和A/A/O工艺厌氧区污泥,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的启动及其与反硝化耦合脱氮特性,同时对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35±1℃、进水p H值7.5±0.2、厌氧时间20 h的条件下,R1和R2分别经过180 d和160d的运行,均可实现Anammox的成功启动。稳定运行阶段,两组反应器基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0.3 kg·m-3·d-1和0.35 kg·m-3·d-1,但R2具有较高的脱氮性能(最高达0.52 kg·m-3·d-1)。两组反应器中Anammox均为主导反应,但均同时存在反硝化脱氮过程,使得出水总氮浓度均低于31 mg·L-1,TN去除率分别达91%和92%。R1和R2中污泥均呈浅红色颗粒状,且主要菌属均为Candidatus Brocadia。研究了中试Anammox-ASBR处理火电厂脱硫脱硝尾液的耐冲击性及恢复特性。结果表明:采用菌种来自接种氧化沟工艺的兼氧段污泥启动的ASBR反应器(530 L)。脱硫脱硝尾液抑制及菌种恢复阶段可通过去除抑制因素、降低进水基质浓度以及适当调节进水p H,经过93 d运行,NH4+-N、NO2--N去除率由0%升高到接近100%,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得到恢复。通过逐步提高不同脱硫脱硝尾液比例(30%、70%、100%)的方式,实现中试SAD-ASBR对脱硫脱硝尾液的高效脱氮,出水NH4+-N、NO2--N浓度稳定保持接近0 mg·L-1。通过对3个修正的模型进行拟合,得出修正的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脱硫废水尾液冲击后的NRR恢复过程,得到NRR恢复延迟时间λ为17.777个周期,R2为0.92948。研究了NH_4~+-N、NO_2~--N和NO_3~--N浓度对Anammox-ASBR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硝态氮浓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影响较小,尤其是在低浓度范围内(㩳60 mg·L-1)几乎对厌氧氨氧化过程不影响。当进水硝态氮浓度大于80 mg·L-1时,由于反硝化菌没有充足的COD用于反硝化脱氮,使得总氮去除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进水硝酸盐浓度为20 mg·L-1时的81%逐渐降低至120 mg·L-1时的48%。NH4+-N、NO2--N浓度提高在浓度提高的前期,会造成反应器脱氮性能减弱,出水氨氮浓度最高达到18.4 mg/L,总氮去除率降低至82.1%,但随着稳定的运行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菌群会逐步提高处理效能,出水水质逐步提高。在进水氨氮达到220 mg·L-1后反应器仍能够适应较高的氨氮进水,出水氨氮逐步降低,最后保持在2 mg·L-1。选用修正的Logistic模型模拟反映高氨氮浓度(220 mg·L-1)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典型周期内动力学特性,得出R2=0.9907。NREmax为91.1%,Rmax为6.89%/h,λ为3h。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延栋;黄京;韩晓宇;张亮;张树军;彭永臻;;一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消化液的启动[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4期
2 李亚峰;张文静;马晨曦;;pH值和DO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邢铁辉;熊斌;杨宏斌;;浅谈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J];电站系统工程;2012年06期
4 傅金祥;陈敬新;郜玉楠;范旭;张吉;于燕;姜曦;;两种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对比启动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2年07期
5 王银华;马悦欣;刘长发;朱学惠;朱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载体生物膜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刘成良;刘可慧;李天煜;陈洪波;莫少锋;陈真诚;;盐度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7 姚鹏;于志刚;;海洋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与厌氧氨氧化作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8 邹路易;;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9 谢新立;王欣;;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2期
10 程飞;孙根行;郭昌梓;毕跃勋;;Carrousel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丽;烟气催化氧化法脱硫及尾液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661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61379.html